当前位置: 首页->《宰执天下》->正文

第四卷 六|四之卷——南国金鼓 第一章 纵谈犹说旧升平

    三月的汴水,草长莺飞,岸边杨柳依依,河上船行如梭。

    此时风光正好,正是踏青的时节。

    城中士子、百姓,乃至官宦人家的子弟,多有头簪鲜hua,踩着青青的草皮,在河畔的柳树下漫步。丝竹曲乐悠然河上,那是妓女陪着恩客dang舟水面。河边有几处帘幕重重,以丝缎圈起一块土地,这是达官贵人家的女眷休息的场所。

    不过苏颂今日带着儿子苏熹出城,却不是为了踏青。也没有往河边的僻静去处,而是来到了城外的码头边——他是来迎一位客人的。

    五十多岁的苏颂在官场上沉浮三十年,如今也算是身居高位,一个集贤院学士就让几千几万的官僚一辈子都只能仰望,而他很快便要就任的应天知府一职,也是大宋四百军州中,排在前五的要职。

    虽然在码头上,认出身穿常服的苏颂的人不多,但十几个身穿红袍的元随,就已经是人人侧目,都在猜测究竟是哪路神仙,能让至少是两制一级的高官亲自出城来迎接。好奇的人们很快就知道了究竟。码头上每到一艘官船,苏缄的一名元随酒会上前去高声询问,问着是不是邕州苏皇城的船。

    皇城使是武职,为正七品,是四十阶宫苑诸使中最高一级,离横班也只差一步。但这个官职很显然远远比不上文臣中两制官,绝不够资格让人亲迎。只会是来迎接亲戚长辈,多半就是同样姓苏。朝中两制以上的贵官,姓苏的不多。熟悉朝堂人事的,很快就猜到了码头上这位高官显宦的身份。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每一次询问,都是否定的答案,随着苏颂而来的元随们也渐渐没了精神。到了午时前后,伴着几声锣响,又一艘从南而来的官船渐渐的靠近码头。苏颂的元随照例上前,有气无力的喊话,“可是邕州苏皇城的船?”

    “正是!”回答声中气十足,反问道,“可是苏子容苏学士?”

    苏颂上前一步:“苏颂在此!”

    一个须hua白、面孔黝黑的老头子很快就从船舱中走了出来,六十多岁的模样,脸上的皱纹差不多能夹死蚊子。不过精神矍铄,腰背一点也不像这个岁数的老人一般佝偻。站在上下浮动的船板上,不见身子动摇半分。

    随行之人都有着一副晒得黝黑的皮肤,甚至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儿,也是微黑的肤色。而且有好些个仆役明显的是岭南的相貌,显然是从南方进京来的官员。

    苏颂一见那老头儿,便在码头上拜倒:“侄儿拜见二十六叔。”

    “子容,不必多礼。”老头儿等着船板搭上来,忙走上栈桥,亲手扶起苏颂,上下打量着:“这可是多年不见了。”

    苏颂执着老头儿的手,相看泪眼:“昨夜侄儿接到二十六叔让人从雍丘连夜送来的书信,真是喜出望外。前几次二十六叔上京,侄儿在外任官都错过了,今次当真是赶巧。”

    “谁说不是?上一次见面,还是仁宗时候的事,都十多年了。”老头儿和苏颂一起叹了半晌,终于想起了什么,回头招了两名少年和那个皮肤微黑的小女孩儿:“对了,这是你的侄儿侄女。”随后就冲着孙儿孙女喝道,“还不来拜见你们七伯!”

    苏颂坦然受了他们一礼,问着老头儿:“都是元哥儿的?”

    “嗯,都是大哥的。”老头儿点点头,“二哥家的两个还小。这次上京,顺道让他们见见世面,总不能一辈子都在待在广南。”

    河上一阵风吹来,老头儿眯起了眼:“还是net天啊,在岭南待得太久,都不习惯北方的清寒了。”

    苏颂笑道:“二十六叔三年四诣阙,怎么还是没习惯?”

    老头子随之一笑,带着一丝苦涩:“若是当真习惯了,我苏缄都不知该怎么回邕州【今广西南宁】了。”

    邕州知州苏缄,今年netbsp;熙宁四年,交趾就闹了一次,有消息说准备北犯,不过后来证明是虚惊一场。但当今天子,还是将苏缄调去了邕州。自从中了进士出仕之后,苏颂的这位堂叔在南方诸路做了近四十年的官,甚至还参与过讨伐侬智高叛1uan的战事。论经验、论资历、论威望,在广南都是排在最前面的。有他守着邕州,才能让天子和朝堂放心。

    不过这也是苏缄的悲哀所在。

    流内铨外的阙亭中,每天都守着几百位官儿,就是不见人去成潼利夔、福荆广南这八路去。寻常官员去了这八路,升官倒容易——别说选人做知州,如琼崖岛上的那几个军州,甚至都有吏员权掌州职——就是很难再回来了。尤其是去岭南任官,一旦在那里待得久了,再想回北边来,几乎就不可能了。

    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与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福建路、荆湖南路,这南方八路,由于地理偏远,中原之人多不愿去其地任职,常年是官等人,而不是一般的人等官。许多职位都是空缺的,只要有人肯做,这些职位任其点选,点到哪个就能做上哪个——这就是指射。

    既然南方八路职多官少,朝中有无人肯去顶替,那么那几路仅有的一些官员,就不得不来回转任,根本就没机会回来。如苏缄,他中进士近四十年来,基本上都是在南方几路来回调任。狄青平侬智高的时候,苏缄他就已经是英州【今英德】知州兼广南东路都监,二十年过去了,他现在是邕州知州兼广南西路钤辖。一辈子全都消磨在岭南了。

    苏颂看着苏缄神色郁郁,心中也暗叹一口气。他的这位二十六叔运气不好,一考中进士,就被派到广州任职。偏偏苏缄没有拒绝,而是接下了这个职位。自此之后,官场生涯就再也离不开南方了。

    “二十六叔,侄儿已经在家中设了接风宴,还是早点进城。”

    苏颂说着。苏缄也只比他长了四岁,但辈份就是辈份。见了族中排行二十六的苏缄,苏颂也必须恭恭敬敬的道一声二十六叔,自称也只能是小侄、侄儿。

    苏缄收起心绪,笑了起来:“劳子容费心了。”

    “不敢……对了”苏颂谦让了一句又道,“二十六叔奉旨诣阙,得先去城南驿留个名,不过行李可先送去侄儿家里,省得来回搬了。”

    苏缄点点头,“如此也好。”

    苏颂这一次也是上京诣阙,然后就出京任职。不过他十岁随父进京,家早就安在东京城中,并不需要住在城南驿。同样的,苏缄也只要在城南驿留个名就够了。

    待儿子与远房的族兄弟见过礼,苏颂便与苏缄同上了一辆车,其余人骑上马,一起返身回城。

    一行人沿着大道从城东一直往驿馆来,沿途的富丽繁华的街市,让苏缄的几个从来没有见识过京师胜景的孙儿孙女,看得眼hua缭1uan。

    与苏缄、苏颂同乘了一辆车的孙女儿,虽然守着礼仪安静的坐在苏缄的身边,但一对乌溜溜的眼睛一直望着车窗外。待到马车进城,突然扯着苏缄的袖子,叫了起来,“大爹爹!那是什么?”

    苏缄随着孙女儿手指的方向望了过去,只见几个或大或小的黑点,远远近近的浮在空中。不过他已经老了,眼力不济,眯起眼看了两眼,没看清天上飞的到底是什么。不过身边的苏颂,虽然也是年纪一把,也老hua了,但他知道天上飞的究竟是何物。

    “那就是飞船。”苏颂转头对苏缄道,“想必二十六叔北来的路上,也听说了吧?”

    苏缄点了点头,又将眼晴眯成了一条缝,盯着天上的一个个黑点:“听说了,在泗州换船时就听说了。是王介甫的女婿做的吧?只是没想到当真能飞天。”

    “没错,就是韩冈。”苏颂感慨着,飞船送人飞天的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进水中,在天下掀起的bo澜,就算猜也能猜得到,“素日见着虫鸟在眼前飞,想不到这辈子还能亲眼见着人上了天!”

    “听说是在二月中旬,金明池里面上天的?”

    “二月中是第一次。这一个月来,金明池天天都能看见飞船上天,已经有几十个胆子大的坐上去过了。”

    “那些都是带着人的?”苏缄抬手指着天上一个个圆球状的物体,随着马车前行,离得最近的飞船已经看得很清楚了。

    “能载人的叫飞船,不能载人的,如今的诨名是热气球。现在城中天上的这些,其实都是热气球。”

    苏缄很是惊讶:“才一个月的时间,怎么造的这么多?”

    “只是没人去想,当真要造起来其实再容易不过,而且也不是军器监造的。”苏颂说起来都觉得有几分好笑,“第一家是紧邻着兴国坊的王家铺子,听说就在金明池飞船试飞后的第四天,两个热气球就带着招牌上了天,接下来就是日日宾客盈门——也亏他们想得出——之后才半个月功夫,七十二家正店,如今家家门口都开始悬挂热气球。旧时是彩楼欢门,如今就是气球悬门了。”

    苏缄听得目瞪口呆,京城人的想法当真是让人捉摸不透,这打招牌的方法,亏他们想得出来。

    苏颂啧啧叹了几声,又道,“飞船不好在船上生火,不然就会太重。但热气球容易,本来就是跟孔明灯一样,里面装了油、点了火,带条绸缎上天,能在空中悬上一两个时辰。若是到了夜间,气球中的灯火映出来,就宛如天上灯市。”

    苏缄听得悠然神往,连声感叹。他的孙女儿则是趴在车窗上,一直在抬头看着天上随风轻舞的气球。

    一路到了驿馆门口,苏颂和苏缄前后下了车。他们在驿馆中留个姓名,就能去苏颂府上住下了。

    只是甫下车,就见到一名内侍在驿馆门前守着。

    那名内侍显然是认识苏颂,见了人便双眼一亮,立刻小跑着过来。并没有照规矩行礼,而是在苏缄苏颂二叔侄挺直了腰,高声问道:“可是邕州知州兼广西钤辖、皇城使苏缄?”

    一听问话中的称呼,苏颂苏缄便知这名内侍必然身负皇命。

    苏缄上前一步:“正是苏缄。”

    “奉天子口谕,诏苏缄抵京后即刻入宫觐见。”

    苏缄也不惊讶,从今年年初开始,交趾国中的小动作便越来越多。单是他呈上去的奏折,就差不多有十几份,都是提醒天子,要加强戒备,并且请求天子下诏,让广西经略、同时也是桂州知州的刘彝不要再做蠢事。对于那个南方小国,朝中提防得很厉害,天子也十分关心。苏缄三年四诣阙,每年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消磨在路上。

    他就在驿馆大门处行过礼:“臣遵旨。”

    起身后,苏缄低头看了看身上的衣服,对内侍道:“黄门权且少待,等苏颂沐浴更衣后,便去宫中觐见。”

    衣冠不具,身体不净,当然不能见天子,这是大不敬。虽然口谕中有着‘即刻’二字,却也不是急在这个地方。传过口谕,内侍的态度变得谦卑起来:“皇城请便,小人就在门口候着。”

    苏颂正要送着苏缄入内,但内侍这时又转过来对着他道:“苏学士,陛下也有口谕,诏你入宫备咨询。”顿了一下,低声道:“是军器监里的事。”

    苏颂点了点头,示意自己也听明白了。招来一名元随,吩咐他快点回府去取公服来。转身对着惊讶的苏缄一笑:“这样比回去换衣要快上一点。”

    叔侄二人一起往驿馆中走。听到了外面的动静,被惊动的驿丞忙迎了出来。点头哈腰的为两人——主要还是苏颂这位集贤院学士——准备下了更换衣袍的房间。

    苏缄方才听到了内侍对苏颂的传话,心中藏了几分诧异。方才在车上,他听说了苏颂即将调任应天府,也就是南京【今商丘】,与军器监根本没有干系。等着身边没了外人,他便问道:“前面子容你不是说要去南京应天府吗?怎么又跟军器监里有了瓜葛。”

    “是为了水轮机。”苏颂苦笑了一下,“侄儿治学不精,一向心有旁骛,学得东西驳杂了一些,也不知什么时候传出了个博学的名头。弄得连朝廷要造器物都问到了侄儿的头上。”

    “水轮机?”苏缄哈哈笑道:“难怪要问你。机械上的事,问别人都不如问子容你了。”

    苏缄很快就换好了衣袍,而苏颂遣回家中的元随也很快带着他的一身穿戴回来了。各着朱紫,苏氏叔侄便在内侍的引领下,上马前往宫中。

    一路进了宫中,天子正在殿中议事。苏缄、苏颂就被领到崇政殿外的阁门中等候传唤。两人刚到,正好就见到一人从前面的回廊转过去。是一个很年轻的官员,身材高大挺拔,穿着朱袍,腰悬鱼袋。

    苏缄看得惊讶无比:“怎么宗室都能这时辰上崇政殿?”

    “不是宗室,他就是军器监的韩冈!”苏颂笑了一笑,“才二十三,就已经赐了五品服色,正七品的起居舍人了。也难怪二十六叔你会误会。”

    “哦……他就是韩玉昆啊!”苏缄略略拉长的语调中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从心底里为着韩冈的年轻而惊叹不已。

    自己在官场混迹四十年,同样也是进士,如今却落得转为武职,而且还仅是个正七品的皇城使,还不知哪年能熬上横班。不过苏缄倒也没有什么嫉妒之心,到了他这把年纪,少年时争强好胜的心情早就没了,一切早就看开了。等做完这一任,看看交趾人老实下来,就上表致仕,回老家养老好了。

    苏颂仔细看着苏缄的脸色,见他对韩冈没有多少芥蒂:“二十六叔你若在交趾之事上有什么想法,如果正途不行,可以问一问,他如今在天子面前能说得上话的。”

    苏缄听着苏颂的口气,似乎跟韩冈有几分熟悉:“子容,你与韩冈很熟吗?”

    “水轮机的事还是韩冈先提起来的,就是为了能带动锻锤。而军器监新造的几具锻锤,天子也让侄儿来评鉴过。这月来跟他在崇政殿中见过几次,前两天,韩冈还来拜访过侄儿。”

    “子容……韩冈为人如何?”苏缄问着苏颂,微沉的语气,似是有着些想法。

    “为人也算是正直,至少是不忘本,举荐其师张载不遗余力。”

    天地君亲师,尊师往往能与忠孝并提,韩冈一直以来不惜与王安石反目,都要推荐张载和气学的作为,其实为他博得不少赞誉。苏颂也是因为此事,而对韩冈有所赞誉。

    “而且闻一知十,才智高绝,的确是难得一见的大才。前些天与他见面的时候,说起了算学上的一些事。想不到他在算学上,也有着别出一番心裁的见解。”

    苏缄吃惊不小:“他才二十多岁吧,就连算学就精通了?”

    苏颂摇摇头:“算不上很精通,但他简化了九章算经中的一些算法,本于‘天元术’【注1】,却更为完备。这套简化算法,可以推而广之,就像出去砍柴,手上多了一把好斧子。说真的,能想出这套算法,韩冈的确是高人一等,可惜使用不当,未有深究,完全是明珠暗投啊……若是使用得宜,九章算经可就要大改了”

    苏缄对算学一窍不通,九章算经都没怎么看过。苏颂这个侄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学闻名朝中,在算学和机械上是数得着的人物。看他说话时惊叹连连,尽管之中也有微词,但也可见韩冈的确得到了苏颂真心的认同。

    苏颂见者苏缄若有所思,便问道:“不知二十六叔今日廷对有什么打算?”

    苏缄也不瞒他:“桂州刘彝禁绝与交趾的交易往来,这点绝不可行,这等于是将边地所有的部族都推到交趾那边去。但整顿武备,还是该做的,已经不能再拖了。”

    “桂州不是已经在练兵了吗?”苏颂奇怪的问着。

    “练得应该是汉兵,而不该是溪洞土兵!”苏缄狠狠说了两句,转过话锋,“军器监的板甲还有神臂弓,最好都能下发一批到邕州的武库中来,在广西,只有汉兵才最为可信,只可惜现在的广西军是军令驰废,兵甲不精,不堪一战。前后两任经略,都只想着靠土兵来作战。”

    两人正在说话,一名内侍过来通知,让他们去崇政殿外排队。苏缄苏颂都有些惊讶,他们觐见天子不是为了一件事,怎么一起得了通知。不过也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起身随了内侍往崇政殿去,远远的就见着韩冈立于殿门口等候传唤。

    一见苏颂,韩冈就过来先行致礼。苏颂是庆历二年的进士,论辈分与王安石一代,韩冈也不敢失礼:“韩冈见过学士。”

    苏颂拱手回礼,听着殿中似乎有争执声,他有些纳闷,“怎么回事?”

    “原本该出来的,门都开了,但不知怎么的又争起来了。”韩冈叹着气,视线一转,转到了苏缄的身上。

    苏颂为之介绍:“此乃家叔,现任邕州知州。”

    “邕州?”韩冈一望苏缄,便又与他互相行礼。

    等到重新立定,苏颂低声问道:“今日玉昆上殿,可是为了板甲局中事?”

    韩冈点头而笑:“板甲局粗有雏形,一个半月的时间,已经打造板甲整两千套。”

    而且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板甲局中各个作坊已经磨合习惯,正是全速开工的时候。兴国坊内,板甲局所在的那片区域日夜烟火不绝,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从来都没有断过。差不多快要到达一天三百件的第一期预定目标上。

    “能不能给邕州下拨一批板甲?”苏缄在南方久了,说话做事一向很直率。

    韩冈顿时面现难色,这不归他管啊,“此事得请于东西二府。不过据韩冈所知,板甲一旦下拨,当会以京营和陕西为先,河东河北次之。”

    广西的禁军才多少?南方诸路的禁军人数,加起来还不到北方的十分之一。

    天下禁军,三分在京中,三分在关西,河北加河东也占了三分,剩下的一分,就是零散的分布在南方各路。而且这些禁军,说起打仗只能摇头,论起吃空饷,则是一个胜过一个。怎么都轮不到。

    至少在北方禁军换装之前,南方是没有半点机会的,就连韩冈都无法控制。不过对于苏颂,韩冈最近正想结好于他,面子不能驳,“这样吧,韩冈可以在监中设法挤出一批神臂弓来,只要经过中书批复,就直接给邕州发过去,不会耽搁。”

    苏缄听得大喜,他求得就是此事。阎王好过小鬼难缠,许多时候就算打通了高层,下面也会给添乱。要说服天子容易,让中书宰辅点头也不难,但让下面的监司做事麻利点,可是千难万难。眼下有韩冈的承诺,就可以放下一半的心了——至少苏颂也说了,韩冈的人品不差,不至于会不守信诺。

    几人在殿外又等了一阵,始终不见殿门打开,只听着殿中的争论声越来越大,就是离着殿门远了听不清楚,苏缄很有些纳闷:“里面究竟在说些什么?”

    韩冈轻轻摇头,神色中有几分不以为然,轻声道:“是李逢谋反案!”

    注1:天元术,是中国古代利用未知数列方程的一般方法,与现在代数学中列方程的方法基本一致,只是写法不同。其起源大约就是在熙宁年间。

    李逢谋反案,说起来并不是什么大案,没有揭竿而起,也没有私藏铠甲兵器什么的。这件事说来也好笑,就是正月的时候,京东沂州一个叫朱唐的平民,首告前余姚县主簿、徐州人李逢密谋造反。

    京东提点刑狱王庭筠受命去查证,找到的证据也只能证明李逢说了些诽谤朝政的话。而出首的朱唐,他的动机则很可疑,一是因为有旧怨,另一个原因,就是贪了首告谋叛的赏钱。

    这样的案子,也并不少见,但以陷害为多。反逆之言,哪个没说过几句?怨怼也好,谤讪也好,只要不是当真是做出了谋反之事,都可以一笑了之。尤其是说文官谋反,更是个笑话。文人造反不是不可以,但也要他有这能耐才成啊……

    所以王庭筠给出的判决是两人都编管发配。李逢‘谤讟朝政,或有指斥之语及妄说休咎。虽在赦前,且尝自言缘情理深重,乞法外编配’,而首告的朱唐‘告人虛妄,亦乞施行。’

    但事情的发展不想王庭筠所想,而是变得激烈起来——只因为赵顼不肯接受这个判决。

    派去审案的王庭筠照老规矩要息事宁人,赵顼却是不依不饶。又加派了一名御史蹇周辅去陪审。这蹇周辅秉持了天子的心意,将案子往大里操办。也就在前两天,不仅将李逢谋反的罪名给敲定,甚至还将打击范围扩大,把一大批官员都括了进来,甚至还包括一名宗室。

    其中有几分为真,几分为假,那就难说了。

    三木之下什么供状得不到?周兴、来俊臣的手段,如今诏狱之中也不是没有人承袭下来,要收押的犯人攀咬谁就攀咬谁,这点手段一点都不稀奇。

    现在李逢攀咬出的宗室赵世居是太祖的四世孙,右羽林大将军兼秀州团练使。另外还有试将作监主簿张靖;做医官的翰林祗侯刘育;最后一个是出自司天监的学生,似乎是姓秦,叫什么韩冈给忘了,反正司天监这个身份,掺和进了谋反案中,就决定了他绝不会有好下场。

    方才殿中又争吵一阵,韩冈也不知道到底是谁赢了,反正天子终于点头,换上了知制诰沈括和同知谏院的范百禄代替蹇周辅。

    看蹇周辅行事,说不定就是一个来俊臣,能换上沈括和范百禄多半会好一点,至少以两人的性格不至于妄起大狱。就是不知道御史中丞邓绾会是什么想法。据韩冈所知,他跟范百禄关系不睦,而沈括一个外人掺和进御史台中事,说不定会引起他的反弹。

    不过随着韩冈趋步进殿,李逢一案便被他抛之脑后,此事与他无关,他更不愿掺和。

    但赵顼显然是方才被几位重臣给压得苦了,见了韩冈就抱怨了起来:“韩卿,朕向来待宗室不薄,想不到竟然还有人心怀不轨,甚至搜集图谶、兵书,《星辰行度图》、《攻守图术》,这两本书,也是宗室家该有的?”

    若说起大宋到赵顼为止的几代皇帝,哪一个最不得宗室所喜,赵顼肯定能夺冠,而且能将第二名抛下三五圈之多。这叫待宗室不薄?

    而倒霉的李逢和赵世居因为一本星图,一部图谶,而将叛逆的罪名给坐实,也只能怪他们自己太不小心。这也是为什么韩冈不想自己将望远镜拿出来的缘故,与天文扯上关系,等于是将把柄送给人。没有追究时,那便无事,可一旦开始追究,就是罪名——实在太危险了。

    韩冈绝不想插言此案,而且宗室对赵顼的怨言,也是因为新法。直接跳过赵顼对这个案子的抱怨,只拿着图谶说事:“谶纬之学,背于六经,以文其私说,杂以图记,证以占验。天行有常,岂在图谶?!此物如今多为妖言惑众者所用,陛下当施以重责,以戒后人。”

    “天行有常,这可是荀卿之言。”赵顼听着就笑了起来,倒忘了方才的抱怨。

    韩冈传习的关学算是思孟一派,这点赵顼是知道的。引用荀况的话,听来未免就有些滑稽了。

    “荀卿一脉亦源自先圣,并非全然无理。单只是天行有常四字,就是至理。”

    其实韩冈对荀况的‘制天命而用之’这一句话,还是很有几分认同。如果将天命解释成自然规律,可以说得上是唯物了。而韩冈也希望关学能从天人感应这四个字中解脱出来。

    赵顼笑道:“若依韩卿所言,司天监可算是无用了。”

    “推算历法,考订节气,司天监之言可用。但若以星辰之变,妄说吉凶,则无用。”

    韩冈的回复,一棒子就把司天监的日常工作给打没了。赵顼只觉得有些好笑,在这一点上,韩冈跟他的岳父是一个脾气,“可是天变不足畏?”

    “民心即天心,可畏者民也,非天也!若陛下勤政事,抚黎民,天变何足畏?若是荒于政事,耽于嬉乐,以至民不聊生,纵使祥瑞频出,又岂能不畏?”

    “韩卿此言是正理,朕当记之。”类似的话,赵顼听得多了,随口就应付了过去。

    对于韩冈,他还算是信任。毕竟韩冈能造出送人上天的飞船,却不用来迷惑世人,而是直接说破了其中的道理,让世人知道此事只是寻常而已。这样的臣僚,可比整天拿着上天来恐吓天子的大臣要让人舒心得多。

    “若是朝臣皆如韩卿,朕也可安心。”赵顼感叹着,“偏偏李逢等人,坐食朝廷俸禄,又无功于国,。”

    赵顼又像怨妇一般喋喋不休起来,似乎是对赵世居和李逢谋图不轨之事,在心中放得极重,可在韩冈看来,赵顼纯粹是因为心虚而变得话多。

    李逢的错不在他说得那些悖逆不道的话,也不在交结宗室,私藏图谶上,而是在于他说话的时机。

    若是有人刚刚生了儿子,上门道喜时却说‘怎么你家的儿子跟你不像,反倒跟你家邻居阿三很像?’那他挨打也是很正常。朝廷刚刚割了地,却说若太祖皇帝在位必不致于此,这不是让天子难堪吗?

    这等丢了祖宗脸的事,赵顼恨不得天下人都给忘掉。可李逢的话正好戳中了赵顼的痛处,当然是一头撞到了枪口上。另外李逢还在去年的大灾时,说天降灾祸是朝廷德政不修——其实这也是当时人人都有说的——但如果要罗织罪名,这也能算是一条——妄说休咎。

    既然做了就不惧他人议论,这等厚脸皮,赵顼是没有的,只因他心虚,所以只能自欺欺人。不但李逢倒了霉,跟他有来往的赵世居也一并倒了霉——说文官谋叛,有些说不过去,但勾结宗室就是铁打的罪名,赵世居可说是无妄之灾。

    这等没来由的大案,最后的结果只看天子的心情。赵顼的心情顺了,当个屁放掉都可以;若心情不顺,那就同案之人一起赴黄泉。

    不过以韩冈的评判,仁宗皇帝的好脾气,赵顼肯定比不上。仁宗皇帝能给写反诗的老秀才一个官做,但赵顼绝不会原谅戳他痛处的官员,涉案之人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韩冈只希望这件案子不要牵扯得太厉害,否则这样的瓜蔓抄下去,也不知道谁会给抄出来。按照后世的说法,世界上的任何一人,都可以只通过六人连接,就与另外的任意一人拉上关系。而在北宋的官场上,中间的传递点还要减个两三层。

    抱怨了一阵,赵顼终于想起了今天他找韩冈来崇政殿到底是为了什么,“韩卿,你前日上书欲以水轮机驱动锻锤,朕已询问过多人,好像不是很方便啊!”

    “水、风、人、畜,这些都能给机械、车船提供动力。若无动力驱动,不论是车、船等出行代步之物,还是磨、碾等农具,都是一架死物。而在水、风、人、畜,这等动力之源中,以水利最为便利,也最省成本。否则水碾、水碓不会大行于道。如果能将如今作坊中的以畜力,可以用上更快更重的锻锤,能让打造甲兵的速度再加快一倍,使军器监中成本大大降低。而节省下大量的人工和时间,还可以作为官营铁坊,打造农具、器物,其利不在少数。”

    “但京城的水流当用不起水轮机。”流经开封城的河流,基本上都是运河,没有多少可供水力利用的能力,这一点,赵顼已经向苏颂询问过。“难道韩卿准备将板甲局的作坊搬离京城?”赵顼可不喜欢这个主意。

    虚外守中是国策,韩冈并不指望他能说服赵顼,将几个重要的军器制造局搬离开封府,不过郑州如今已经划归京畿,也算是开封府的地界:“不同于其他军器,如板甲、斩马刀、神臂弓等作坊,的确不宜离开京师。只是旧郑州河流众多,当有几分可用之处。”

    “旧郑州有梅山、嵩渚山,为须水、索水诸水之源,如果将作坊设于密县、新郑和管城,的确能派上些用场。但这三县水运不稳,比不上京城通畅。”赵顼对水运有着清醒的认识。徐州铁从五丈河运抵京城,而河东石炭则沿着汴河而来,论起交通便利,旧郑州有河流发源的三县远远比不上京师。

    这一切,赵顼能想到,韩冈当然也都考虑到了,他说得可不是那几条小河:“陛下,汴河亦流经旧郑州。如果能将汴口以东的官营水磨作坊撤销一部分,就可以用来安置工坊。至于官中损失的收入,完全可以由铁器作坊来补足!”

    直到暮色降临,韩冈方从宫中出来,赵顼并没有立刻应允将军器监中几个重要的制造局迁到东京城外去的提议。****他必须听取中书的意见。

    赵顼的犹豫,不仅仅是担心板甲、斩马刀,以及韩冈信誓旦旦会比如今的畜力锻锤更强三分的水力锻锤的制造工艺会泄露出去,同时也担心撤销官营的水力磨坊、改以铁器作坊会影响太多人的生计。

    苏颂与韩冈并行而出,摇头轻叹:“汴河上的官营水磨水碾,每天的出产全都供给东京城百万军民,不可能随意撤销,若无替代,京城之中必然生乱。”

    虽然方才在殿上没能即时说服赵顼,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苏颂的反对,但韩冈并不没有因此而对苏颂有所反感。单纯就事论事的意见,他还不至于没那么个气度去听取,但他也绝不认同苏颂的说法:

    “没有水磨、水碾,可以用风磨、风碾,即便没有风磨、风碾,也可以用上畜力。这门生意的收入,对于商人绝不算少,想必他们也会趋之若鹜。可在官府来说,一年二十万贯的营收,则是微不足道。朝廷为了区区二十万贯,平均每年就要往汴河中多投入差不多五六十万贯的清淤费用。而若是改以铁器作坊,虽不说能将清淤费用省下来,至少能把帐目给作平掉……”

    苏颂瞥眼看了一下韩冈,眼中不掩对这位年轻后生的欣赏,说话、行事都让人感到舒服,方才在殿上争执时,也没有出现此时朝堂争锋,不论事,而直接攻击对方人品的做法。苏颂为人厚朴,很是欣赏这样的年轻人。

    只是他也同样不会就此同意韩冈的观点:“帐不是这么算的,民以食为天,将百万军民的口中之食转经商人,其中的情弊想必玉昆比老夫更为熟悉,难道就不怕会重蹈旧日粮商覆辙?”

    韩冈不与苏颂争了,说服一个权知应天府也没有意义,无奈的叹了一声:“还是因为黄河水泥沙太多。放进汴河的水越多,造成的淤积就会越厉害。如果不是这个原因,使得汴口不能敞开,又何必让水磨与水碓争夺地盘。”

    汴河在京畿一段的来水,全都靠着黄河来提供。但黄河水一碗水半碗沙,汴河又是人工河,水势平缓,放水进来越多,淤积的泥沙当然会越多。

    汴河若要通航,只要保证六尺水深就足够了,并不需要多开汴口河闸。\但为了驱动水力磨坊,却要时常开启,使得汴渠中有足够的流水。因此造成的大量泥沙淤积,就要耗用更多的人力来清理。从收入上来看,当然是得不偿失。

    “黄河水清非百年不可见其功,这话可是玉昆你说的,怎么现在又作无谓之叹?”

    苏颂知道韩冈去年曾提出了束水攻沙的治河方略,并指出黄河的泥沙多来自于关西,要想解决黄河泥沙,除非能让关西从此草木丰茂,现在为黄河泥沙叹气,倒是让他有些觉得好笑。

    韩冈笑了一笑,摇头不语,与苏颂做口舌之争没什么意思。

    两人一起沉默的向宫门外走着。走了一阵,已经出了文德门,宫墙就在眼前,苏颂忽然问起,“若是设置铁器作坊,可是要改以专利?”

    韩冈摇头:“不会,军器倒也罢了,民用铁器怎么可能让官府专利?从成本和品质上来说,民间打造的铁器绝对争不过官营,没必要下个禁令,惹起朝野议论。”

    在韩冈看来,如今的朝廷有个很坏的毛病,那就是专利。

    此时的‘专利’二字,并非后世的含意,而是字面意义上的专享其利,指的是垄断。官府如果准备要对某个行业垄断,就会对民间的商业行为进行禁榷——也就是禁止民间商人对这些商品进行交易。

    盐业这等从汉代开始,就给朝廷收归国有的生意不算,酒麴、香药、白矾,铜、铅、锡等能造钱的金属,乃至如今川陕的茶马贸易,都是由官府专营,只有不多的一部分有民间插足的余地。

    而且官府专营的手段也足够恶劣,并不是靠着规模和技术,而是靠着行政禁令。比如河北的矾业,过去向来是民营,有几个大家族因此而成为豪富。但当官府见到其中之利,插手矾业生产之后,却因为生产等各方面的原因,争不过民营的作坊。主持官营作坊的官员,便上书请求对矾业禁榷,由官府专利。

    不过这等将商业利益一口独吞的毛病,并不是新法推行才开始的。这是传承了晚唐五代时各个藩镇的习惯。那时候,为了养兵,每一国、每一个藩镇都少不了开设店铺、作坊。只要是赚钱的买卖,那就什么都做,绝不仅仅限于盐、铁二物。几

    韩冈被领进吕府的花厅之中,吕惠卿以参知政事的身份降阶相迎。

    人在家中,吕惠卿也不会穿着紫袍金带,而是简简单单的道服荆簪。立于阶下,风仪绝世。非是相貌,而是清雅淡泊的气度让人一见便心生钦慕。也就是。今之贤人,

    见及于此,韩冈连忙快步上前,“韩冈拜见参政。”

    吕惠卿亦是快行两步,将拜下去的韩冈一下扶起,有几分嗔怪的说着:“玉昆,礼法岂为我辈所备?”

    “韩冈可不敢当。”韩冈谦虚了一句。说着又向一起迎出来的吕升卿行礼问候。

    等三人将表面上的礼节尽到,互相之间的寒暄说得也是到位。韩冈与吕惠卿一起携手走近厅中,仿佛两人之间一点芥蒂都没有,完全是情谊深厚的至交。

    坐了下来,待吕府的下人送上了茶汤,韩冈这才收起了客套,直言问道:“参政的信笺,韩冈已经看到了,不知李逢一案,究竟有何急状,竟惹得参政漏夜招韩冈过府?”

    吕惠卿叹了一声,正容道:“玉昆,你可知道此案又牵连出了何人?”

    韩冈看了看一边端端正正、一言不发的坐着的吕升卿,再瞅瞅吕惠卿,心如电转,试探的问道:“该不会是家岳吧?”反正绝不可能是自己,他一个三代务农的灌园子,在官场上可没那么多能够株连的关系。

    “玉昆果然一猜便中。”吕惠卿了不以为异,他都这个态度了,韩冈猜不出来才怪了。

    “究竟是何人?!”韩冈有些纳闷。

    王安石与赵世居毫无瓜葛,而李逢……他是曾任秦州知州的滕甫的内兄,与范仲淹也有亲戚关系,就是跟王安石拉不上钩。要是能查出关联,早就传出来了。

    吕惠卿没有卖关子的想法,若是做了反而有失他参知政事的身份:“是李士宁!”

    “……那个假道士?”

    韩冈不动声色,口吻中还语带戏谑,可是心中已然明了,这件事的确会有些麻烦。因为那位李士宁,是王安石家的座上宾。据说身怀异术,也会写诗,所以能在京城中的士大夫里颇吃得开。

    在熙宁初年王安石还没有进京之前,就已经与其有过一段交往,王安石还为他写过诗。而等到王安石为相,李士宁还在相府之中住过半年,与王雱兄弟也有点交情。而韩冈不喜佛道二教,本身又不会写诗,虽然见过李士宁的面,当初与王旖成婚时也收了他的礼物,却根本就没怎么搭理过他。

    不过也仅仅是麻烦。在韩冈想来,光凭一个李士宁,此案很难将王安石也拖下水。吕惠卿未免有些大惊小怪了。

    “假道士?”吕升卿出言反驳,似乎是在彰显自己的存在感,“玉昆,李士宁可是有着度牒的!”

    韩冈失声笑道:“所谓度牒,片纸而已。拿着两三百贯买了度牒,可就当真能成为佛门弟子,老聃传人?”

    之前他无意与苏颂争辩。不过在眼下的场合,在言辞上,他则不愿落上半点下风,得磨到吕惠卿将他的真实目的给说出来。

    见到弟弟和韩冈斗起嘴来,吕惠卿则是悠悠然的喝起了茶,停了一阵,才慢慢地说道:“李士宁是否是假道士故且不谈,但他与介甫相公却是脱不开干系。审案的沈存中是个软性子,而范百禄是范镇的侄子。恐怕有伤。”

    “即便李士宁当真涉案,不还有邓文约在。由他主持,何须担心?”

    韩冈说的似乎是傻话。在座的三人都清楚,在王安石和天子之间,邓绾会选择谁那是不需要多问的。邓绾这位曾经放言‘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的御史中丞,之前一直紧随王安石,是因为天子希望新法不受干扰。

    有件事必须要清楚,御史的任命与宰相全然无关,是御史中丞、侍御史和翰林学士共同举荐,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限制相权。邓绾能做到御史中丞的位置上,不是因为他亲附新党,而是他亲附新党这件事让天子满意。

    吕升卿呼呼笑了起来,“邓文约可不会为介甫相公说上半句好话。”

    但吕惠卿绝不会认为韩冈的问话之中含着傻气。当韩冈将视线投过来,他便慢条斯理的端起茶盏,“李士宁涉案,如其确系叛国大罪,当依法.论断。”

    韩冈微微一笑:“家岳最重法度,必不会为私谊而坏国法,更不会包庇叛国重罪。”

    “有玉昆的话,那我就放心了。”

    “参政当比韩冈更为熟悉家岳,有参政在,家岳在江宁也可以安心了。”

    李士宁一案,很难动到王安石身上。无论如何,这一案仅仅是赵顼的发泄之举,而不是改变朝堂政局的风向标,如果当真被牵扯到前任宰相的头上,如今声势浩大的李逢、赵世居谋反案,都会嘎然而止。韩冈对此心知肚明,难道吕惠卿会不明白?

    吕惠卿急着找他过来说一段废话,这是在以协商、妥协的姿态来表明态度,缓和两人之间紧绷的现状,改变过去疏远得近乎于敌对的行为。至于王安石因李士宁被牵涉进谋反案,仅仅是个借口,韩冈都无意细问,只是笑道:“不知冯相公会不会想趁势掀起一番波澜来。”

    “这是肯定的。不过天子聪明英睿,不会偏听偏信。”

    与聪明人说话当然让人轻松,只是韩冈反应太快,也让吕惠卿心生忌惮。自家的兄弟此事还是懵懵懂懂,吕惠卿虽然也不愿将自己的退让,给弟弟看出来——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他并没有请章惇同来——但吕惠卿也是免不了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叹息。

    在因为之前招揽不成而两人变得生疏之后,吕惠卿终于决定调整对韩冈态度。就像吕惠卿不能将章惇当成自己的门下走卒来使唤一般,以韩冈如今的成就,加上天子的信任,也足以当得起政治盟友这个身份。

    虽然对过去之事心中犹有芥蒂,可韩冈既然表现出了足够的实力,那么就没必要再纠缠于旧怨。携起手来,眼望未来那才是最好的做法。无论如何,对于双方来说,对方都不是亟需击败的敌人。

    “但天子对冯相公始终信任有加。”韩冈说着,“许多事,天子都会咨询冯相公的意见。”

    “有王禹玉在,冯当世怎么能比得过他?”

    “说起天子信重,东府之中,无人能及参政。”

    “玉昆你何曾稍逊。”吕惠卿笑道:“尊师张子厚,能教出你这位佳弟子。子厚与我份属同年,当年在新科进士之中就已博通经义,深悉礼法而著名。”

    “只恨韩冈所学不能及先生之万一。”

    吕惠卿抿了一口茶:“去岁郊天大典,礼仪上有多处不尽人意,天子有意将宫中礼乐重新修订。”

    韩冈叹了口气:“只恨家师如今多病,教书传道之余,已无力多涉其余。否则考订礼格,必能让天子满意,士林信服。”

    “听说冯当世可是格物致知四个字听着就头疼。”吕惠卿半开玩笑的说着。

    韩冈笑道:“冯相公这些日子倒并没有在军器监的奏事上有所刁难。”

    之前冯京、吴充与自家为敌,是因为他露出了破绽,给两位宰辅看到了机会——更确切点说,他们以为他韩冈露出了破绽。但眼下,既然自己以《浮力追源》一时名满天下,在上深受天子信任,在下也已经稳稳的控制住了军器监的局势,无懈可击。冯京、吴充两人,都不会蠢到再将目标放在自己身上,而只会是在政事堂中试图把持大权的吕惠卿。

    吕惠卿微皱了一下眉,话锋一转:“如今诸法皆备,但丁籍产簿已经多年未有修订。若无五等丁产簿为凭,赋税难以收取,而任何法令也都难以实行。只是眼下一旦修订,定会有人作伪,使得乡宦得利,而小民遭受刻薄之苦。”

    “可是手实法?”韩冈早就听说吕惠卿想要做什么。两人间的话题兜兜转转,终于说到了正题上。不过这样才对,作为政治盟友,尽管高下依然有别,但两方之间的关系是靠了利益交换来维系,而不是赏赐和奉承的关系,“如果让百姓自报,必然会有人行奸……参政是不是准备奖励首告之人?”

    “自然。”吕惠卿轻飘飘的回到,毫不在意这句话所代表的意义。

    韩冈忽然觉得,吕惠卿是不是在摆脱王安石的阴影上走得太远了一点。虽然吕惠卿方才已经表明了为了维护王安石会不遗余力的态度,但眼下,他明确的说出要推行新的法案,韩冈免不了要怀疑起他到底有多少是厌倦了王安石得力助手这个身份。

    “奈何世人贪利者为多。”

    “朝中自会遣人去各路监察,清理其中弊端。”

    “参政,可是有市易法在前。”韩冈提醒着吕惠卿,手实法可是与市易法一样,都是要耗费大量政治资源的法案。

    吕惠卿双眼盯着韩冈,眼神一下变得犀利起来:“……陛下是支持新法的。”

    入夜后就开始下雨,不大,绵绵细细的雨丝,正是清明时节沾衣欲湿的杏花春雨。

    韩冈起身告辞,吕惠卿略加挽留,便让下人送他出去。

    韩冈走后,吕家两兄弟都没有移动,依然坐在偏厅中,只是一时间沉默不语。下人进来收拾灯盏,厅中凝固的气氛,让他动作僵硬的将厅中的蜡烛都换了新的之后,就急急的走了出去,仿佛身后有鬼在追赶。

    偏厅的窗棂斜斜的支着,屋外的细雨投不进来,但屋中晕黄摇曳的烛光却映了出去,将院中几株芭蕉的影子打在了院墙上。被微风细雨轻轻摇晃的芭蕉,落在院墙上的黑影却是张牙舞爪,像极了影戏上的妖魔鬼怪。

    吕惠卿透过微敞的轩窗,瞅着新近刷过的院墙粉壁上一只只变幻莫定的瞳瞳鬼影,心中暗暗自嘲,方才与韩冈的一席谈就像是这墙上的妖魔鬼怪,只能在影中攒动,丝毫见不得光。不过只要有用于自己,见不得光也无所谓,与魑魅魍魉打交道也是可以的。

    吕升卿不知坐了多久,腿脚也有些麻了,始终不见吕惠卿对方才之事的解释,终于忍不住:“韩冈虽非等闲之辈,可兄长备位参政,何须至此?”

    吕升卿反应慢,并不代表他的才智差,方才兄长和韩冈**裸的进行利益交换,让吕升卿听了从心底里觉得难堪。他的兄长可是参知政事!

    “觉得丢脸?看开了就半点不会了。”吕惠卿浑不在意,他很早就明白了一件事,妥协这个手段在官场上必不可少。

    虽然很早就知道韩冈绝不简单,之后也一次次调高对他的评价,但韩冈能如此之快的就走到这一步,吕惠卿也不得不为之惊讶。

    尤其是韩冈在军器监中的行事,更是让吕惠卿只能自叹不如。腹有锦绣已可算是最苛刻的评价,他胸中当是有着一番与众不同的天地。通过浮力追源,还有板甲、铁船、飞船这一些已经造出来的,或是还在努力的,一切种种,让吕惠卿明白,在秉持着格物之说的韩冈的双眼中,世间万物都是与常人不一样的。

    这样的人物,平起平坐的对待,真的丢脸吗?吕惠卿已经不这么认为了。

    当然吕升卿的态度也不奇怪。他与韩冈方才的谈判内容的确过于**裸,仿佛锱铢必争的贩夫走卒,有失士大夫的风度。

    但韩冈不是朱余庆,而吕惠卿也不是张籍,该婉转曲言的时候就婉转曲言,该直截了当的时候就直截了当。‘画眉深浅入时无’式的来往交流,在两个重视实际、厌恶纠缠繁琐的官员面前,其实一钱不值。

    省去了无聊的宛转赘语,直指本心,这样的交锋其实更为坦率。虽非焚琴煮鹤之辈,可放在两人如今的关系上,所谓的舌华清言、儒门风流也只能雨打风吹去了。

    “当年王介甫就没能压得住他,为兄前日也的确是做错了。现在改正过来,绝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吕惠卿看了看仍是满心不痛快的弟弟,“若是自始至终都将韩冈拒之门外,视之为敌。韩绛、冯京、王珪、吴充他们会怎么想?肯定是以欣喜居多。”

    “但韩冈到最后也没有答应!”吕升卿怒冲道,他生气其实也有这个原因,“说了半天手实法,他连头都没有点一下!”

    “韩冈难道打算做一辈子孤臣?要想有所发展,就必须要让张载上京讲学,所以是不用担心的。”吕惠卿没再多说,调转话锋:“这一桩谋反案,天子绝对不会让王介甫牵涉进去。但韩冈他作为王介甫的女婿,总不能对此案听之任之。冯当世、吴冲卿之流,也说不定会有些不该有的想法,所以今次也是难得的机会。”

    吕升卿听着心头一动,回头向外看了一下,凑近了压低声音问道:“难道这一次能将两人请出去?”

    “很难吧……”吕惠卿轻叹一声。坐到参知政事这个位置上仅仅才有半年时间,但已经足以让他迷恋上掌控天下政局的感觉,无时无刻不在考虑着更进一步的控制朝堂,“不过若是没有斧锯,要想拔掉一棵树,不是一下子凭蛮力直接硬来,而是要先一点点的去摇、去晃。冯京”

    “那手实法该怎么办……”吕升卿知道,这个法案是让吕惠卿脱离王安石阴影,成为新党核心的关键,而不是像如今,依然还是受着远在江宁的那一位的庇荫。

    “这就要放在最后了。”吕惠卿陡然变得轻微起来的声音,似乎在说着心底的无奈。

    如果换个情况,比如冯京被赶出京城;王珪老老实实的做壁挂;韩绛虽为首相,却依然无法控制朝政;那么吕惠卿说不定就会设法让王安石一辈子回不来,由他吕惠卿一直将变法大局给掌控下去。

    但现实的情况让他不会也不能滋生与王安石为敌的想法。冯京、王珪甚至吴充都不甘寂寞,韩绛尽管暂敛锋芒,但也绝不会甘于平淡。眼下的局面中,吕惠卿必然要维护王安石这面新党赤帜不倒,以维护自己坐在政事堂中这个位置的稳固。

    “”

    “手实法还要放一放,政事堂中不靖,就不能推行。”

    前段时间,他的确有些自负了,毕竟是跟王介甫斗了数年的人物,要想抓住他们的把柄,不是那么容易。但提前制定手实法的预案不能算错,只要。

    ……………………

    快到家的时候,雨水忽而转急,原本如丝如雾、轻微得几乎感觉不到的细雨,哗哗的打在青石板铺起的路面上,让前面的道路变得模糊起来。

    不过韩冈家门前的这一条略嫌僻静的巷道,每家的门户之前,都会在入夜后挂上两盏灯笼,用来照明。一盏盏青纱灯笼中的烛光,穿透了雨雾,映照着夜色,散射处一圈圈同心的光晕。

    雨水顺了油布雨衣不断的向下趟着,雨点用力的打在帽上,啪啪的连绵不绝,都能感觉到从高空雨云中直落而下的重量。

    春来天象多变,尤其是多雨的清明,官员随行的扈从们都会在马鞍后带着一包油布衣,在骑马时穿上好用来遮风挡雨,而不像普通百姓只穿着蓑衣。

    不过旧时的油布衣遮风挡雨的效率并不高,所以韩冈早在秦州的时候,就提了一句,并模仿后世雨衣和雨披的式样,各做了几件。也不知是怎么传播的出来,如今连京城中贩卖的油布衣,也全都改成后世的式样。只是现在恐怕也不会有人知道,这是他判军器监的韩舍人随口一句的结果。

    一队或披着雨披,或身着雨衣的骑手,转进韩家家门前的巷道。

    望着前端,隔着一段就有一团晕光的小巷,一行人就将缰绳轻提,减缓了速度。

    就算在白天,都是慵懒而宁静的街巷,入夜之后,更是变得寂静无比。钉了蹄铁的马掌,踏在青石板上,传出清脆的声响。只是蹄声也不再那么急促,仿佛散步一般的慢了下来,哒哒…哒哒的响着,不会惊扰到邻居。

    巷中东头第四家,就是韩家。整条街巷,也就只有六户人家。虽然比不上一户就能占了半个坊的豪门大宅,但占地其实已经不算很小了。远比一条两三百步长的小街上,挤进上百户人家要宽敞得多。

    韩冈在家门前跳下马,两个司阍的家丁正跑过来牵马,就看见一个纤巧的身影从小门处钻了出来。

    “云娘,怎么出来了?”

    “三哥哥你都这辰光都不回来,三个姐姐都急得很,奴奴就出来看看。”

    都快十八岁了,但几年来,一直都备受韩冈宠爱的云娘,还是一幅娇痴的模样。春夜依然清寒,下了雨后就更感觉着冷。韩云娘小小的身影披着连帽斗篷,将身子裹得紧紧的,只有几缕秀发调皮的从抛出来,

    “去了吕吉甫的府上,没人回来通知吗?”

    韩冈一边说着,一边就在门下脱下了身上的雨披,后面的伴当忙将一柄精巧的油纸伞递到他手里,张开来打着向家里走。韩冈喜欢自己打伞,这个习惯,在此时的官员中算是另类。背地里有人嘲笑过,不过韩冈安之若素,还当众说过,等日后升了执政,有了清凉伞,再让人张着不迟。

    韩云娘与她的三哥哥挤在一把伞下,踮着脚穿过空旷的前院。仰起头,就只能看到宽厚坚实的肩膊。不高兴的嘟起嘴:“哪里有?姐姐都派了人去军器监问!”

    韩冈回头看看跟着自己一起牵着马进来的八名伴当,这几位都是一脸无辜的望了过来。

    叹了口气,摇摇头。带到京城来在家里奔走的仆役,其中几个心思灵活的都被韩冈安插进了军器监里做吏员。而现在跟在韩冈身边的伴当,个个老实听话,且忠心耿耿。只是就没一个聪明伶俐到提醒韩冈一下,派人通知家里。

    “是我一时忘了。”

    “那姐姐的生日有没有忘?”

    “……当然没有!”韩冈难得有点慌张的说道。

    周南的生日是哪一天,韩冈当然记得。

    每年春雨淅淅沥沥的时候,就是她的生日。虽然已经记不清父母和家人,但周南还是记得在她被没入教坊之前,生日时淅淅沥沥的雨声。

    今天韩冈本也是记得的,还想要给周南庆贺一下,礼物也准备好了,只是没想到被吕惠卿给耽误了,又因为这几桩事弄得一时忘了。

    “那礼物准备好了没有?”韩云娘很好奇的问着。

    走到后院的回廊上,韩冈收起了伞,将之倚在二门外。捏了一下小巧的琼鼻,眨着一对好奇的大眼睛的韩云娘立刻变得眼泪汪汪起来。

    韩冈笑着:“等明天早上问你南娘姐姐吧。”

    这个小家庭中的成员,都还没到祝寿的年纪。遇到生日,也不会大事操办,以防折了寿数。就是韩冈过生日,也不过是一碗长寿面,还有妻妾们亲手裁制的衣服和鞋子而已。

    但韩冈每年都没忘记给心上的妻妾一个惊喜。有时是一对晶莹剔透的耳坠,有时是一支雕工精美的步摇。善于茶艺的素心韩冈为他找来了两只御赐的龙团;尚未脱了孩子心性,喜欢些小玩具的云娘,是一套活灵活现的泥塑人像;曾经以匕首定情的周南,则是来自东瀛的短刀;两个月前王旖生日的时候,韩冈甚至还送了一支亲手做的枣木簪,虽然王旖口中嗔怪,但之后就一直作为发簪带在头上。

    这点讨好女孩子的小手段,韩冈并不缺少经验。不管是哪个时代,女孩子总是要哄着、宠着,韩冈虽然忙于政事,但经营家中的手段也不会给荒疏掉。

    王旖、周南和素心都在房中等着韩冈。三个小孩子早就困了,被乳母带回去睡下了。只有她们手上绣着花样,有一句没一句的说着,偶尔从一旁的使女手中接过热茶喝上一口。没有男主人在的房间,纵然人气不少,也是让人觉得缺了些什么。

    只是一到韩冈回来,家里的气氛就不一样了。众女都站了起来。王旖问道:“官人,可曾吃过了?”

    她不去问韩冈到底去了哪里,只关心着丈夫是否饿着肚子。韩冈在云娘和素心的服侍下脱了身上的外袍,周南从里间拿来了换洗的衣服。

    韩冈已经习惯了有人服侍自己穿衣脱衣,一边抬着手,一边跟王旖说着话:“就没打算在吕吉甫家叨扰,前面在军器监中吃了一点垫了肚子。”

    “吕吉甫?”王旖很是讶异的歪着头。她知道除了王韶和蔡挺以外,丈夫如今跟宰执们的关系没一个好的,吕惠卿也是一样。

    王旖疑惑起来时的习惯很是可爱,头略略歪着,眼睛也争得大了一点,显着有几分稚气。

    “还记得李士宁吗?”

    韩冈在交椅坐下来,抬起脚让她们把脚上的官靴给脱掉,抬手接过素心递来的祛寒的热汤饮子。韩冈啜了一口,带了点紫苏味道,浑身也暖了起来。只要下雨,不论季节,严素心都不会忘记在小药炉上炖上一罐。

    “记得。”王旖点点头:“还记得官人好像不喜欢他的,都没怎么说过话……他出了何事?”

    “给牵进了一桩案子中,吕吉甫怕牵连到岳父身上,所以邀为夫过府商议此事。”

    “官人!”王旖一下变得紧张起来,抓着韩冈的手,“爹爹不会有事吧?”

    “你不想想岳父什么身份?绝不会有事的。”反手抓着王旖细嫩的小手,韩冈轻笑着,“吕吉甫也只是为了以防万一,怕有人趁机使坏。不过只要有天子在,岳父可以高枕无忧。”

    韩冈如此说,王旖便放心了下来,展颜笑起:“那就好”美目流转,看了看周南,又道:“我们姐妹已经给南娘妹妹贺过寿,下面就是看官人了。”

    王旖招呼着云娘和素心。自幼受着三从四德的教诲,她这位大妇毫无小户人家的挟忿含酸,盈盈的举步离开:“今天南娘是寿星,官人可要好好陪着。”

    厅中一下只剩韩冈和周南,连周南身边的墨文都不知跑到了哪里去了。

    韩冈摊开手,周南将小手放了上来,轻轻攥住,一起往周南的房里去。

    “今天收了多少礼物?”

    周南摇摇头,嘟着嘴:“还没有收到官人的。”

    白皙腴美的酥胸鼓鼓的顶着衣襟,山岭沟壑的风光,在韩冈双眼所处的高处能尽收眼底。但到了腰后就向内收了进去,可收到极致,又夸张的涨了出来,因练舞而变得挺翘又充满弹性的臀股,每每让韩冈爱不释手。已是一枚熟透的水蜜.桃,到了单独相处的时候却是一幅孩子气。

    到了周南的房间中,蜡烛已经被点上了,外面罩了银红色的纱罩。

    韩冈在桌边坐下来,揽过周南。

    周南依顺的靠在丈夫怀里,低头看着亮在自己面前的匕首。

    这是韩冈前面从书房中拿过来的,准备了十几天,今天正好可以送出来了。

    刀鞘刀柄并没有什么装饰,猪婆龙皮鞣制的皮鞘虽然并不便宜,但单纯染上一层黑色,也就看不出有什么特别。就像韩冈的为人,锋芒、光彩全在自己身上,从来不在服饰上做文章。

    周南捏着刀柄,向外轻轻一抽。

    短短的匕首上,是如同层层浪涌的纹理,而不是能映日月的晶莹铮亮。一道道黑白纹路,细密交叠。深如夜空,浅如晨雪,五六寸长的刀面如同一幅浓缩过的水墨山川。

    “这是松纹?”周南有些惊奇的看着。她只听说过世上有所谓的松纹剑,上面有着一道道花纹。纤长的手指探上去就想试一试刀锋。

    “小心!”韩冈连忙抓住傻乎乎的小手,“这是来自于大食的镔铁,吹毛断发的。”

    是真正的大马士革钢,不是后世骗人的赝品。这个时代,想打造出与大马士革钢相似的花纹来,也许在技术上有那个可能。但造假者还没有这个见识,大马士革的名气远远不如曰本,假造曰本刀更为赚钱。虽然世上也有所谓松纹剑、雪化刀,但并没有多少人将钢上碎乱的纹理,当成是名剑名刀的卖点和标志

    韩冈从周南手中将匕首拿过来,在桌角一划,一片木片就削了下来。

    “好快!”周南小声的惊呼着。将匕首接下来,战战兢兢的拿着。

    烈性子的她,因为韩冈当年所赠的定情信物,而变得喜欢起了匕首这等危险的玩具。但她并不是自己收集,只是将韩冈几年来送的刀匕视若珍宝的一一珍藏起来。不是因为刀匕本身,而是因为韩冈。

    “也是监里最近要在钢铁冶炼上下功夫,为夫就让人找来了天南海北的名刀名剑,还有各色铁器,其中就有一柄大食镔铁刀。为夫看着喜欢,就另外向提供镔铁刀的大食商人买下了这柄短匕。就是刀柄刀鞘太俗,让人给换了。不过这匕首太过锋利,可不能乱动。”

    韩冈拿起刀鞘,就着手将锋锐给收了起来。

    周南仰靠在韩冈的怀里,将匕首贴在心口:“奴奴只会藏起来。”

    韩冈坐着,周南站着。

    韩冈的脸正对着周南如膏脂般腴白腻滑的酥胸,呼吸的热气穿过薄纱裁成的一层亵衣,直透了进去。小妇人一下就情动起来,用力抱紧了韩冈,在耳边呢喃着,听不清在说着什么,只有一股股温软的气息呵着耳朵。

    柔软细腻到了极致的肌肤,过了哺乳期也没有消减回去,无视地心引力的骄傲的挺立着,充满肉.欲的弹性。虽然舞蹈时甚至会感觉像是个累赘,但看着丈夫爱不释手的揉捏着,微微的痛楚中,就是涨满胸臆的欣喜,还有一阵阵让人变得湿润起来的酥痒酸麻。

    双手向下环住不堪一折的纤纤腰肢,虽然是丰腴的身子,又生过了孩子,但腰身却依然犹如少女时一般。韩冈为了自己着想,没少鼓励妻妾日常多活动身子,踢着气毬,荡着秋千,也学着跳舞,身材一个个都保持得很好。

    廊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墨文提着食屉走进了房中。跟在周南身边的小丫鬟如今也年满十六,男女之事不会陌生。看着韩冈和周南的动作,小脸就红了起来。不过对于贴身的丫鬟,夫妻之间的私房事都是不须要避忌的,平日里也见得多了。只是在午夜梦回之时,那个羞人的地方往往都会让她难堪的潮湿。涨红着脸,在桌上摆下了几碟精致的小菜,还有一壶温过的水酒。

    韩冈拿着筷子,夹了一块鸡,不同于严素心管理的厨房一向的味道,“是南娘你做的?”

    周南点了点头:“好吃吗?”

    难怪素心并没有依着往常自己迟归时,及时的端上来的加餐夜宵。官员在外赴宴,很少有埋头痛吃的时候,酒喝得一肚子,菜肴没动几下都是常事,回来后总要再吃上一点。

    烛光下,佳人如玉。

    水酒虽然清淡,但一杯下肚,就已经给佳人玉色的面颊上,添上一抹酡然醉红。

    这当儿才能哄骗得她做出来的姿势,连素心、云娘也只是被动接受的姿势,周南她也能主动为之。

    跪坐在韩冈身上,周南如同骑着烈马上下起伏着,一声声娇.yín如泣如诉。常年练舞锻炼出来的气力,让她能将这个动作持续不短的时间,而不是像王旖她们一般,几下十几下之后,就瘫软在韩冈的怀里。但之前已经来了好几次,周南其实也是快不行了,不过身后还有墨文襄助,尚能勉力的支撑一阵。

    墨文穿着薄薄xiǎo衣,跪在宽大的架子床上,少nv纤细的娇躯没有多少遮掩。她从后面扶着周南,帮着周南一起动作——贴身的婢nv几乎都要担着这份任务。不过两三年的时光,跟在周南身边的这位少nv,已经从还带着几分青涩的xiǎonv孩儿,变成了只差一步就要熟透的果实。似乎只要轻轻一捏,就会淌出芳香馥郁的果汁来。

    周南已经气喘得不成调子,但抓着那两团雪腻的大手,却是仍毫不留情的róu捏着。韩冈的肌肤是暴晒过后的古铜色,常年锻炼的身躯,如同钢铸铁浇一般。而周南是粉白似欲,如山头的新雪,如新织的素绸。筋骨如钢似铁的大手没入胸前软欲之中,黑与白之间是惊心动魄的对比。

    一声高亢的yín唱之后,周南软瘫如泥俯在了韩冈的身上,腻滑如羊脂美欲的肌肤,正一阵阵不由自主的轻颤,散发着高温,滚烫得将白皙细嫩仿佛最上等湖丝的皮肤都熨得通红。

    墨文只觉得自己的掌心都被灼伤了,这股热流从掌心传到心底,又从心底传到了那个羞人的地方,c之后的甜甜腻腻的气味,弥漫在垂下了幕帘的狭xiǎo的空间中,直往鼻子里钻进来,让她不由得夹.紧了双腿。

    周南也只剩下喘息的气力,但韩冈的手指指尖却仍在背后慢慢划着。c之后,敏感至极的肌肤被指尖划过,她忍不住颤抖着。杵在身子里的那个东西依然火烫,熨得xiǎo腹又热了起来。自己都一次次的攀上巅峰,身子已经软得没有了气力,还是没能让丈夫的第二次缴械出来,凑在韩冈耳边低声告饶,“官人,让奴奴歇一歇吧。”

    声音即娇且媚,还带着一丝沙哑,dàng人心魄。韩冈不再玩了,用力拍了拍如同最为细嫩的豆腐一般的饱满tún股,却又爱不释手的róu捏起来,不过没忘叫着正c丫鬟:“墨文,给你姐姐端碗饮子来。”

    日常滋补用的yào汤,就在外间用xiǎo炉子炖着。韩冈在喝着,而几名妻妾也同样在喝着。这等在战luàn时会被丢到一边的奢侈的养生之法,在如今的太平时节中,却是普遍而又普通,官宦人家无不如此。

    墨文颤声应了,披着一件背子就掀帘下床。只是她浑身都软绵绵的,连走出去的动作有些不自然。

    周南目光追着她娇xiǎo的背影,低声唤着:“官人。”

    “嗯?”

    “墨文都十六了。”

    “这事不急。”韩冈轻轻一笑,“为夫今天可是要将你给喂饱。”

    周南的身子又热了起来,轻咬银牙,声音婉转如歌,“官人要奴奴,奴奴就拼将xìng命服侍……”

    一夜的欢愉没有影响到韩冈日常作息,他还是在日出前的晨曦中起身。

    以房事来调剂身心和旦旦而伐的涸泽而渔,完全是两回事,韩冈有着足够的自控能力,家中的绝色纵然让他贪恋,但也不会如同吸毒般的沉mí。不过昨晚是周南的生日,未免用力多了一点。回头看看房中,被折腾了半宿的周南尚在海棠chūn睡之中,也不知何时能起。

    外朝不厘务者谓之常参,他们日日都要上殿,在天子并不出现的垂拱殿上,由当值的宰相领着向着空空的御榻朝拜。而韩冈管着军器监,就不需要去每天去宫中站班,只参加起居以上的朝会。在家中悠闲的吃过早饭,直接去往军器监。

    “周全拜见舍人!”

    韩冈到了衙mén之后,处理了一些日常的公务,便将如今大名鼎鼎的周全,叫道了面前。

    作为飞上天空的第一人,他不仅在市井的说书人口中,有了一个‘飞天周铁钩’的匪号,还被赵顼赐了一个武官的身份,以奖励他敢为人先的胆量。

    至于韩冈,是靠着献上板甲和飞船减了两年磨勘。这个奖励对普通按部就班熬资历的官员倒是很有用,但对像韩冈这样,从来都没有做满一任、以三级跳的动作在官路行走的人来说,其实是有等于无。

    倒并不是朝廷不重视发明创造,只是韩冈他走的是文官路线,如今离侍制又只有一步之遥。想靠板甲和飞船的发明来挣功升级已经远远不够了,只有板甲局成功的大批量出产板甲,给禁军换装之后,让天子满意,那才是他加官晋爵的阶石。

    周全的相貌粗豪,一看就是猛将的模样,失去的一只手又是为国而伤,所以在面圣的时候,这副卖相对了赵顼的眼,原本预订的恩赏是从九品的三班借职,但赵顼发出的口谕,却变成了正九品右班殿直。

    官阶高了两阶之后,让韩冈在军器监中安排周全的工作也方便了许多。当以飞船为名的新作坊,从城外搬回到之后,周全就成了在军器监中任职一名官员。等到韩冈顺顺利利的将两位暗中使坏的官员送去了广南,使得他在军器监中的声威,一时无人敢于反对他的命令。周全不但管着飞船作,也便兼管起了板甲局和飞船作中的保卫工作。

    “新飞船的情况怎么样了?”韩冈问着。

    “回舍人的话。只是载人的飞船,天天都在金明池那里试飞。可是要想将油炉子也一起搬上去,飞船上的气囊差不多还要再大上一倍。可这样一来,油炉子又显得不够用了。”máo茸茸的胡子脸上显出几分急躁。韩冈吩咐下来的话,周全他一直催着下面人去动脑筋,但一个多月了,却还没有结果。

    韩冈呵呵的轻笑了两声:“这事不用着急,悬赏出去让人想办法就是了,要个好一点、能生旺火的炉子。”

    韩冈已经让军器监中的工匠们习惯了悬赏,比起空泛让人发明一个有用的武器,直接指出需要在哪一项上有个合用的发明更为有效。给出一个明确的问题,让军器监中的能工巧匠们去思考答案,得到让人满意的回报的几率要大得多。

    “xiǎo人明白。”

    “监中今天的情况怎么样?”韩冈又问道。

    “原本担心被监中沙汰的工匠这下都安心下来了,也没几人说不愿去东京城外。”

    韩冈点点头。周全他xìng格激ng细,为人又善机变,与外表完全不同,要不然韩冈也不会让他出面演那场戏。而如今也让他在监中做着包打听的工作。

    周全有些犹疑:“舍人,如果当真迁去汴口边上,会不会让那些水力磨坊里的人闹出事来。”

    韩冈心中的一番盘算也不瞒着周全,笑道:“动人饭碗,肯定要得罪人。但帮人保住饭碗,也同样能卖好人。我是判军器监,安抚工匠是份内事。水力磨坊的事,不需要我来cào心。”

    昨日才上殿向天子禀明的提议,韩冈此前已经让周全在监中露出口风,来安抚因为新型锻锤推广之后,而变得惶惶不安的工匠们。机器代替人力,手工业者失业是必然,但韩冈无意去做军器监工匠们眼中的恶人,自己管着的这个地方,他需要留下一个好名声。

    这几日也有几人来向他确认关于军器监中作坊迁往城外的消息,不过韩冈没有给他们一个明确的答复——在赵顼点头或是摇头之间,他也没有权力给出一个答复。

    但现在周全的回报,已经证明了他安chā进军器监中的亲信,已经将他的心意没有扭曲的传了出去。想必接下来的几日,几代人都在一直居住在京城的匠人们,会想方设法的打听到他韩冈昨日在殿上的发言。

    “你现在回去后,想必找你打探消息不会太少。该怎么做,想必不需要我再多说,只要能安定住监中人心就够了。让他们明白,只要我还做着判军器监,就绝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的。”

    周全一拱手:“xiǎo人明白。”

    “不是‘xiǎ冈笑着摇摇手指,“是‘下官’!记住了,是‘下官’,不要再说错了……”

    韩冈对自称的纠正,让周全眼中满是感激,一挺胸,右拳猛地击在左掌上,拱手壮声:“下官明白!”宰执天下

    周全虎虎生风的大步跨了出去,步履间又多了几分自信。

    韩冈在后面看着他走出去,唇角上就带了点笑意。

    会待人,才能用得好人。周全之前是韩家的下人,这个身份以如今的习俗,就算他做了官之后,也不会有所改变。但这件事,各自心里有数就行了,没有必要一天到晚的提醒着。毁家灭族的怨恨往往就是在一个不经意的态度中种下的,韩冈在这方面一向很是小心。

    “去板甲局,把臧樟找来。”

    韩冈将门外的小吏叫进来,吩咐他出去找人,又想回周全的事。

    周全如今在军器监中耳目通灵,算是个很有用的亲信。不过也仅此而已,到了军器监之外,就没办法再帮忙了。韩冈想想,发现自己的个人势力还是太过于浅薄,身边连个出主意的人都没有。章惇和王韶只是盟友而已,王旁尚在白马县的府界提点衙门中任职——否则说不定还算是一个可信的助手——换句话来说,他其实一直都是在孤身奋战。

    之前的三位幕僚,已经各散东西。方兴和魏平真得官之后,都外放了州县担任幕职——他们能这么快就有了官阙,也是韩冈活动的结果——只是没有一个出身,他们在官场中,正常情况下其实都走不了太远。所以游醇还是准备考进士,去了国子监读书,准备迎接今年的贡举,现在也就住在国子监中的宿舍里。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日后这三人都能成为助力,但眼下韩冈还是需要几个能派得上用场的助手,尽管监司之职,不需要清客来辅助公务,但他日后迟早要外放的,什么没几个清客和幕宾,在州县中做事也是麻烦。

    叹了一口气,韩冈还是盼着关学一脉的同窗能来投奔于他。他已经为此在给张载的书信中专门提过了,希望能给他推荐几位合适的人选。

    臧樟很快就到了,由于韩冈的举荐,原大炉作的作头成了板甲局的同管勾官,另一位管勾官是由内侍兼任,负责将局中事务及时通禀天子,就跟斩马刀局的情况一样。见到监中多出来的阉人,韩冈都不知该说什么好。赵顼管得实在是太宽泛,这是天子该做的吗?幸好几位被派来做监军的内侍都很聪明,没敢在他面前乱来,而是老老实实的等着分功劳,否则韩冈肯定是忍耐不住。

    “舍人。”臧樟进来后先行了礼,“不知舍人唤下官来此,有何吩咐?”

    “只是有些事要询问一下管勾。”臧樟在军器监中的地位不低,要不是他的官身是靠着打铁得到的,就算接替白彰留下的军器监丞的职位,也不会在监中引起异议。对于这样的一位技术官僚,韩冈都是保持着几分敬意,“板甲局筹备完毕,板甲也开始按照预定目标每天出产。我昨日面圣时,已就此向天子禀报过,天子也说这事的确做得好。”

    看了眼脸上泛起喜色的老工匠,“不过有些事想必管勾你也听说了,若是板甲局的作坊过些日子迁往京城之外,不知你能不能安排妥当?”

    臧樟有些迟疑,“其他倒没什么大问题,人也好、作坊也好,迁过去就迁过去了,只要有份活干,哪里不是生活。再说,离着京城也不远。就是生铁的事,如果迁到水边,肯定就是日夜不会熄火。那时候,作坊中取用的生铁能不能供得上来?”

    “徐州的生铁应该没有问题,实在不行还有相州和磁州。”

    “利国监的铁矿就那么大,徐州能送来的生铁数目可能凑不上。相州和磁州从矿坑到水路的距离要远过利国监,用得又是石炭,成本太高,质地也不好。”臧樟说道,“而且去年天下铁课才五百万斤啊,连英宗皇帝的时候都不如,那时可还有八百万斤!”

    “治平年间的铁冶可有‘私人承买’?现在各地矿上的冶户不都是改成了官府抽分。铁课少一点很正常,但总产量还是是增加的。”

    正如臧樟所说,如今全国的‘铁课’总数每年是五百万斤——这里的‘课’是课税——比起英宗时的八百万斤少了近半。但这是因为朝廷对于铁冶管理制度进行了改变的缘故。各地的矿监依然还是官府控制,但最底层的开采和冶炼渐渐的都变成了私人承包制——‘召百姓采取,自备物料烹炼,十分为率,官收二分,其八分许坑户自便货卖’出产以官二民八来抽取——也就是生产出来的生铁官府抽两成当做税收,剩下就让坑户自己贩卖。

    从工业化生产的角度来说,将矿石冶炼交由私人承包,其实是种倒退。可从管理上来看,将最为繁琐的采掘和冶炼外包出去,却是省了朝廷的许多人工,也能吸引更多的人去从事冶炼这个行业。比起旧时的冶户受到官府欺压,而户口不断流失的情况,要强了上不少。

    “而且矿山遍地都是,只要有人,就能开采出来。单是徐州利国监的出产,其实可以远比现在要多。”

    虽说如今的开采技术主要还是以浅层矿藏为主,但要满足举国上下对铁制品的需求,却已经足够了。一幅全套铁甲不过二三十斤,一百万套,才几万吨铁而已,实际上一年的需要不过五分之一,一年有二十万套就足够了,即便加上日后要生产的铁器,也不过需要五万吨。

    当然,以现有的技术条件,一年五万吨铁,其冶炼、锻造的难度肯定远远超过后世,但只是作为原材料的矿石、煤炭,想要开采出足够的数量来,还是没有问题的,只要增加一点效率就可以了。徐州后世有名的利国铁矿,韩冈又不是没听说过,只是他现在才知道‘利国’二字来自于此时。那个产量有个零头就够了。

    “但也要有人啊。利国监十六个矿坑,一年下来也不过几千万斤矿……”

    “若本官记得没错的话,矿石从矿坑运出来,基本上都是用肩挑背扛的吧?”

    臧樟点了点头:“矿上哪里有好路,到处都颠簸得厉害,别说马车用不了,就是独轮车都用不长,只能用人力来。”

    韩冈抽出一张纸递下去,这是他用炭笔画的轨道和有轨马车的图样,后面详详细细的用蝇头小楷写了上千字的说明。

    臧樟低头一看,顿时就疑惑的皱起眉头:“这是……”

    “这是我准备在矿山上用的有轨马车,原理与雪橇车差不多。可以用在矿山处,也可以用在码头上。应该会比用普通的马车要好许多。”韩冈吩咐着臧樟,“论起监中的匠人,你比我熟悉得多。回去推荐几个合用的人手上来,看看能不能将这轨道和有轨马车给造出来。到时候用在五丈河码头到监中的道路上,也省得用太平车来回转运生铁了。”

    五丈河是运来徐州的生铁的水路,每天都有船只停靠在军器监的码头上,但码头离着兴国坊虽说不远,但生铁、石炭等原材料的转运照样很是麻烦。韩冈早就有心铺设铁路,虽然还不可能用铁,但用硬木为轨应该不会有问题。

    “另外在监中,在轮轴轮毂的方面要加以悬赏。有轨马车需要一个更为稳定的轮轴和轮毂,木质也可以,但若是能用钢铸、铁铸那就更好了。”

    “下官明白。”臧樟没有二话的就点头,有板甲和飞船在前,韩冈不论说要造什么,在军器监中都不会造成疑议。

    臧樟下去了,韩冈敲了敲桌子,又翻了翻随身携带的小册子,想起来还有炭火也是一桩亟需要解决的事。日后徐州利国监的铁矿石产量上来了,木炭的数量恐怕就不够用了。但改用煤炭,则炼铁质地不佳。

    韩冈记得后世炼铁都是焦炭,不知是不是就是因为直接用煤炭会有什么问题。不过以他现在的地位,命人炼焦也不会多麻烦,就当成烧木炭好了。每个地方的煤炭都要试一试,看看哪个地方的煤出产的焦炭更合适炼铁,到时候通过水路转运到徐州去。

    想到这里,韩冈忽然怔了一下,他记得徐州附近似乎也是有煤的,而且后世的苏北皖北——也就是如今的两淮——是遍地煤矿,靠着小煤窑发家的朋友,韩冈旧年也认识几个。中国石油虽然不多,但就是煤多,千年前后都是一样。

    其实采掘也好,冶炼也好,这些都不能算是他的分内事,如果板甲局因为生铁不够而不能提供足够的产品,责任算不到他韩冈头上。各地的铁监自成系统,又不归他韩冈管辖,这是三司中的盐铁司的差事。

    不知道如今的三司使元绛,会不会因为自己插手这方面的事务而心生不满。不过韩冈想了一下也就放到了一边去了,如果元绛当真因为职权被侵犯而与自己过不去,赵顼可不一定会袒护这位三司使。

    韩家所在的常乐坊处,近百人气势汹汹的当街涌来,路上的行人车马纷纷避让。

    “出了何事?!”有人被推搡到一边,茫茫然的问着。

    “你们这是要造反呐!”被人挤垮了摊子的一个老头子怒声喊着。

    多少人看着一百多精壮汉子组成的人群,皆是好奇的望着,不知了什么事。

    “各位父老,惊扰了。”领头的一名干瘦干瘦的中年汉子站在街口,向四面团团作了个揖,大着嗓门说着,“俺们今日只为判军器监的韩冈那狗官来。照常理,他打他的军器,俺磨俺的米面,两家本不想干。可曾想那韩冈为求功劳,偏要把作坊移到汴河边上抢俺们的位置,将俺们的活路都给断了。可怜俺们家里还有父母浑家孩儿要养活,这一下不是要逼人走绝路吗?不是俺们要闹事,实在是没活路了!!”

    但周围却无人受他煽动,恍然之下,纷纷说道,“原来是汴河上的那群磨工啊!想不到他们也有这一天?”

    甚至有人认识这位领头的:“周桂这不是找死吗?韩舍人可是好惹的,都能把人送上天了,真真是天上星宿下凡。”

    另一人也说着:“他们也是糊涂。韩舍人最得圣眷,宰相都动不了他。真的闹将起来,天子可会饶他们?”

    “罚不责众,怕个什么?事情闹得大了,反而是韩舍人倒霉。过去又不是没有例子。杜相公当年沙汰三司吏,闹得有多大?砸进杜府里的砖瓦能砌起两间屋。前两年,王相公还在宣德门挨了一棍子,最后也不过杖责了事。今天的事算个屁啊!”

    “在磨坊里做活的都是厢军吧?就算磨坊被撤了,也少不了他们的一份俸禄。”有人狐疑的问着。任谁都知道,裁撤军队的手续,可比要沙汰吏员、工匠要难上不少。就算这里没了活干,其他地方也还会有活等着他们。

    “磨坊中的活计从来靠的不是那点死钱,难道你不知道这份差事能落下多少油水?!”心明眼亮的人可不少,“东京城的米麦,甚至茶叶,都是要在汴河上的几十座官营磨坊中走一遭。就算只干没下三五厘的耗费,以东京米麦、茶叶的数量,一年至少也有十几万贯。那些管着磨坊的一个个官员哪一个不是吃得脑满肠肥?最下面的厢兵,一个月差不多也能多分到三五百文。能舍得吗?”

    “这般鸟贼,尽日里盘剥百姓。现在韩舍人不让他们盘剥了,就成了仇人了,也不想想那些钱拿着愧不愧?!”

    汴河上的官营磨坊在京中有着公愤,送去磨制的米面,总会被克扣掉一部分,他们倒霉只会被叫好。只是说是这么说,却没一个出来主持公道的。都是摆着看好戏的态度,甚至还有一帮市井泼皮聚了过来,准备跟在后面看着有没有混水摸鱼的机会。

    周桂见没能煽动得了人,也不再耽搁,一挥手,就领着一群人冲进了韩家所在的小巷。几户邻居只是探出头来,一看巷中摆开的阵势,就砰的一声,将大门给紧紧的关上。

    “到了!”领头的周桂在韩家门口停步,一指高高挂在上面的韩府门头,“这里就是韩狗官的家!”

    “砸!砸!”一片声的在怒吼着,立刻就有两人提着棍子冲上前来,哐哐的捣起了韩家的大门。

    大门一声一声如同敲鼓一般咚咚咚的响着,门框上扑簌簌的向下落着灰。

    “姐姐,怎么办?!”

    关于将被裁撤的水力磨坊可能会闹事的事,韩冈事前也跟家里说过了,而且在韩冈得到消息的同时,家里也得到了传信。只是临到头来,一想到家里的主心骨现在还在外面,韩云娘就有些心中发慌。

    “韩忠!”王旖是大妇,心思还算稳定,叫着家丁里头目的名字,“派了人去兴国坊通知舍人了吗?”

    韩忠是韩家真正的心腹,投到了韩冈家里,连姓名都换了,上前道:“回夫人的话,舍人一直都派人盯着的。家里得到消息,舍人那边肯定也得到消息了。”

    “你知道舍人是怎么安排的?”周南正问着,就见着一块瓦片嗖的飞了进来,砸在了前院的地上,碎得一片片的。

    “都是些泼皮无赖,不成气候。请夫人和三位娘子放心,只凭小人几个,就足够对付他们了。”

    韩忠拍着胸脯说着,他身边的几名家丁也都是跃跃欲试。皆是从军中出来的,其中有好些人还担任过韩冈的亲卫,哪里会怕这点小阵仗?别说韩家的家丁,就是听候使唤的婢女,拿起弓来,也不会输给外面的那群在东京城里养得骨头都酥了的厢军。

    这时候,聚在韩家外面的人,不知从哪里搬来的一堆砖石,隔着院墙往里面一阵乱丢,噼里啪啦的,砸坏了前院一堆摆设。

    一人紧跟在周桂的身后,低声问道:“周二哥,是不是见好就收了?”

    “怕什么!两年前的上元节,韩三他岳父在宣德门挨了打,最后又怎么样了?大不了去沧州牢城待两年,等到大赦,就能回京来了。到时候有贵人照应着,要什么肥差没有?!砸!”

    周桂指着韩家的院子,狠狠的吼着。机会难得,就算会吃点苦头,但后面可是有泼天的好处在等着他。只是背后忽然两声惨叫,将周桂的吼声完全给盖住。

    猛回头,正见七八个家丁装束的汉子,拿着黝黑的铁棍站在了巷口。几个人将两丈多宽的巷道给堵上了。就在他们脚边,有两人做了滚地葫芦,在地上哭着喊着。

    这几位都是冷着一张脸,只是站在一起,就隐隐结成了一个阵势,压迫感扑面而来,就算是再迟钝的人,都难感觉得到他们不是简单的角色。

    “你们是什么人!?”周桂一声惊问。

    领头的韩忠根本没有理会周桂的问话,他领着家丁从后门绕过来,不是与人谈天说地的。上前抬手,毫不留情又是几棒子就招呼在后面等着混水摸鱼的破皮们的孤拐上。一阵钻心的剧痛传来,几人一起抱着小腿,嗷嗷叫着满地乱滚。

    做翻了几个挡路的,韩忠等人挺着杆棒一步步上前。前面正想着韩家的宅院里丢着石块的一干人等,终于发现了事情不妙,一个个停了手。但韩忠他们却没有停,手中的棍棒劈头盖脸一阵乱打,不论是什么人,只要挡在面前,就是一棍子下去。

    韩家的家丁们前冲后突保持着稳定节奏,互相之间交错掩护,完完全全就是战阵上的功夫。而他们的对手挤成一团,有的要跑,有的留,还有的要反击,没有一个齐心的目标,乱成了一团。

    一直向前冲杀了二十步,将三十多人做翻了在地,韩忠一脚将地上滚着爬着的垃圾踹到一边,终于停了步。咚地一声响,酒盏粗细的铁棍就在青石板路面上狠狠一顿,顿时就是几片碎石飞了出来。他指着前面被吓得如同见了老鹰的一群雏鸡,厉声喝着:“爷爷在战阵上杀的西贼也多了,这两年跟着舍人,倒少见了血。吃素吃得让人欺上门来了,真当俺们都做了和尚?哪个先上来让爷爷开了斋!”

    “光天化日之下,殴伤人命,到底有没有王法了?!”

    “王法?光天化日行劫官人家的府邸,犯王法的是哪一家?”韩忠冷哼着,“爷爷今天心情好,不杀人。只打断你们的狗腿,送你们到开封府去审个究竟!”

    “不就七八个人吗?!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淹死他们!”周桂这时无声无息的退到了人群中,大声喊着。

    “别躲在后面让别人送死!”韩忠抬起杆棒,指着藏在人群中叫嚣着的周桂,“像你这样的鸟贼,如是在行伍中,早就在背后挨刀了。”

    韩忠这一句骂,就像一柄分水刀,将挡在周桂身前的十几人全都分了开来,让他不得不站到前面。

    周桂也是个光棍性子,到这这一步,也不再躲闪,走到人前拍着瘦巴巴的胸脯,“爷爷就站在这里,有本事连爷爷也一起打杀了!”回头又冲着一同来的厢兵们,“兄弟们,回去照顾俺家老小,哥哥今天就把这把骨头丢在这里了!”

    周桂的这副作派,倒惹起了一阵同仇敌忾的心思,一些后退的人这时又向前走了上来。

    只是韩忠没给他更多的机会,更没一句废话,一步冲前,五尺齐眉的铁棍在周桂的膝盖上只那么一捣,卡擦一声脆响,就见着他的关节翻了过来,小腿变得朝前面弯了。

    周桂尖叫连声,难以置信的看着向前弯成了九十度的小腿,嘶声竭力的叫着。而他身后的一群人则拼命地往后退,京城安逸了上百年,虽然他们也在兵籍簿上挂着名号,但哪里见识过上来就将人往残废里打的狠角色。

    “废物就是废物。”韩忠不屑冲着周桂脸上吐了一口唾沫,“把这几人都给我绑起来,械送开封府,请韩府尹来审一审,究竟是谁在背后撺掇,敢在京城里闹事!”

    三月风光正好,春风被日头晒得暖洋洋的。连一贯阴森彻骨,总有些阴气不散、让人畏惧的开封府衙,也因为春日的阳光,而变得有了几分温馨。

    焚上一炉香,倒上一杯茶。就在茶香、檀香之中,在散射进来的阳光下,慢慢的读着一本让人齿颊留香的好书,这是韩缜打发闲暇时间时,最喜欢的一种手段。如果是在家中,更可以招来两三名家伎,让她们以琴韵相伴。

    慢慢的翻着书,轻轻的啜着茶,韩缜很是享受春日下的宁静时光。只是难得的闲暇并不长久,很快就被人打破了。

    一名府中通传消息的老吏在外面求见,道是有急事禀报。

    “什么事?!”将老吏招进来,韩缜的问话中就带着几分愠怒。

    老吏在开封府衙中多年,惯能揣摩知府的脾气,知道此时撞到了韩知府的火头上。不敢浪费时间,用着尽可能快的速度、尽可能简洁的语言,向韩缜将事情说个明白:“有一百多汴河水磨坊的厢兵方才进了城,往常乐坊的韩舍人府去了。说是韩舍人要抢占汴河水磨坊,断了他们生路,没了饭吃,要去讨个说法。”

    “汴河水磨坊?”

    老吏点点头:“正是!”

    “还真是太平啊。”韩缜笑叹了一声。

    韩冈为安置军器监裁撤下来的工匠,抢了官营水磨的金饭碗,可到了最后,水磨坊就来了区区百来人的小打小闹,反而让人觉得今年春天的京城,实在是太平了过了头。远远不如一年多前,新党与粮商们的那场差点掀了东京城的激烈交锋。感觉就跟几十年前的太平年景差不多,内外皆是平静。只为了该不该裁撤三司之中不合格的冗员,朝堂上硬是扯了好几个月,最后还闹出一团乱子。

    从今日这场看起来根本就是场闹剧的行动中,韩缜觉得政事堂中的几位应该并没有掺合进来,而是那些个得利的宗室和皇亲在背后推动——如水磨坊这样充满着油水的差事,往往都是交给远支的皇亲和外戚来管辖,这就叫做肥水不流外人田。

    “也就这么大的一点事。”

    老吏纳闷着,不知道韩缜脑中的想法到底是怎么转的,不敢搭话,垂着头等着韩知府的吩咐。

    “让右厢的甘徽领人将其驱散,不要闹大了。”韩缜冷淡的赶人出去,又低头看着书。京府中的事务一向最为繁剧,能歇下来的时候并不多,他可不想在无谓的事上浪费难得的闲暇时光。

    在京城中聚众上百,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也不能算小,惊动到天子倒是可以肯定,韩缜就不打算去凑那个热闹了,让人驱散就算完事。京城外的官营水力磨坊,属于宫苑诸司的地盘,与开封府不搭界,闹得大了也是韩冈的事,至于谁是谁非,还是让天子和政事堂来处理。他的兄长做着宰相,而他这个权知开封府的位置也只能算是过渡而已,正常过上两个月就要出外了,何必多扰是非,看书才是正经。

    只是他手上的书卷才翻了一页,桌上杯盏里的茶汤还冒着热气,方才出去的老吏却已经转了回来。

    “甘徽已经去了?”韩缜没有抬头。言辞举止、里里外外都是在对老吏说着‘说完了就快滚’。

    “不,那个……”老吏的声音透着迟疑。

    “怎么了?出了什么事?”韩缜抬起了头,皱眉问道。

    老吏神色似乎还是有点恍惚:“去韩舍人家闹事的几个为首的厢兵,现在都已经被送到府里来了。是韩家的家丁给捉到的。并告他们啸聚为乱、白日破门、图谋不轨之罪。”

    “什么?!”韩缜将手上的书卷一丢,差点将桌上的茶盏给打翻。

    一百多人呐,就这么给韩冈家的家丁给捉了?又不是乡里的豪门世家,一举手就有三四百庄客可以驱用。京城中,恐怕谁家也找不出上百人能打能斗的家丁!

    “此事当真?”韩缜不敢相信的追问着。

    “千真万确。”老吏用力的点着头,“人现在就在外面。”

    “好本事啊!”韩缜摇头惊叹。闹事的人不但没能成事,反而被打断了腿被韩家的家丁押送过来,当真是出乎意料之外,韩家的家丁真是有一套。

    去官宦人家闹事的人,被苦主捉个正着,又押到了府衙中来。案子已经摆在了面前,韩缜虽然百般不情愿,也不得不亲自去二堂审案。

    以周桂为首,几个领头闹事的此时都趴在二堂的地上不停地呻吟着。腿骨给根铁棍敲了,无一例外都是骨折,别说站了,连跪都没法儿跪。

    一听到‘威武’声起,韩缜走上堂来,呻吟声就立刻大了三分。其中一个干瘦的汉子,更是哭嚎起来:“韩大府!韩大府!要为小人做主啊!韩家穷凶极恶,只是上门评理,就将小人的腿打残了……”

    “小人参见知府。”

    韩家的家丁则是向韩缜行了礼,动作划一,仿佛犹在军中。这几人,有高有矮,有老有少,但个个看着都有几分精悍,而且似乎都有些伤。领头的一个一眼看过去,韩缜就发现他的左手上少了两根手指。

    传言中,韩冈将疗养院里没法儿再回军营的病残士卒,都揽入门下做家丁,看来倒是真的。因为飞上了天,最近刚得了官的周全也是个残废,手腕上装个铁钩子,换作是正常情况,他根本就没机会做官,都是靠了韩冈的抬举。不过韩冈家这一干病残家丁也是够厉害了,就这么几个竟然一下子就解决了上百人。

    虽然对案情心知肚明,但韩缜也需要对此进行一番询问,也好将此事禀明天子。坐下来,一拍惊堂木,“究竟是怎么回事?尔等为本府细细道来。”

    ……………………

    军器监中此时气氛紧张。周全在约束监中工匠时,当然就不可避免的将整件事给透露出来。听说了汴河水磨坊的厢兵聚众去了韩家闹事,旧时的札甲八作的作头、工匠都跑来向韩冈请命,要去跟他们杀个痛快。

    不是为韩冈,而是为自己,要是事情给他们闹大了,天子收回成命,到时候没了活路的可是自己。而其余作坊也是同仇敌忾,同在一监之中,当然不能看着自家人最后丢了饭碗。而韩冈这名判军器监,也颇得人心,工匠们也都希望他能在这个位置上坐得久一点。

    只是很快又传来消息,说堵在韩家门口的那群厢兵被打得屁滚尿流,领头的几个都被押去了开封府。原本拿着锤子、斧头的工匠们哈哈大笑一阵,就各自散去了。那等废物,不值得军器监中的汉子们动手。

    等到众人散去,周全却变得坐立不安起来,藏在心底的不安掩藏不住,低声问着韩冈:“舍人,真的不要紧?”

    韩冈命他去将军器监里的工匠约束起来,省得他们去与人针锋相对,他也的确去照着做了。只是听到家中急报,韩忠他们已经将闹到家门前的水磨坊厢兵,全都打断了腿送到了府衙里去。在感到痛快之余,周全也为这一粗暴的处理手段,而心中多了点忧虑。

    “怕什么?杀到家门前了,不下狠手还以为我韩冈好欺负。”韩冈一点也不在意,“也并不是什么大事,只是打断了腿而已。不伤人命,这点小事没有关系。”

    既然这一件事已经飞快的压了下来,那就什么都没关系。若是没有压下来,闹得京城乱了,不管有错没错,韩冈他都要受罚,御史台也不会放过他。

    “如果真的闹起来,说不定还会怪罪到舍人头上,四哥还有几个兄弟也说不定……”周全声音一顿,仓促的转过话锋,“还不如让小人领着监里的工匠去跟他们火并一场,须怪不到舍人的头上。”

    “错了!”韩冈笑着摇头,他听得出来,周全没说出来的话,其实是在怕韩忠他们被牺牲掉,“家人护家,那是忠心护主,不会有任何罪过。但换作是你带着工匠去跟人火并,那就是本官弹压不力、管束不当了。如今可不是你在军中的时候,打架斗殴都没有关系,只要能赢就不是罪名。”

    周全恍然大悟,低头受教。只是当她抬起头,却见韩冈站起了身,整了整衣服就往外走。

    “舍人?”周全疑惑着跟了上去。

    “我要去入宫请罪啊,这件事还是早一点捅上去比较好。”韩冈边笑边走。

    时代已经变了,如今不是仁宗庆历年间。天子和朝堂对于在京中聚众闹事的容忍度已经不一样了,按照老经验来做事,那是刻舟求剑,缘木求鱼的愚蠢之举。只要捅上去,幕后的黑手多半就少不了一份重责。而此事轻而易举的就被弹压下来,韩冈这边只要及早进宫向天子分说明白,根本就不会有事。

    也正如韩冈所料,赵顼好歹也有了几年做皇帝的经验,当然能明白谁对谁错:“此事非关卿家的事。今日聚众闹事之人都在军中,每月都不缺俸禄,朝廷何曾亏欠他们!”

    但正好论对在殿上的吴充却阴阳怪气的说着:“韩冈你家的家丁真是好武艺,不过三五人就大败百名军卒,若有个百来人,怕就是万军难当了!”

    吴充的诛心之言刚出口,赵顼听了脸色便是一沉。

    不论做皇帝的再怎么宽宏大量,朝中的臣子家中藏着一队百人敌,总是难以忍受的。以数人大败百人,怎么想都绝不会是运气的结果。韩冈坐拥此等死士,就算他没有反逆之心,也是个威胁。

    韩冈用眼角余光瞥了吴充一眼,就见他的神色恬淡平和,好像他方才说的不是要致人于死地的谗言,而只是一句家常话而已。

    ‘好聪明啊……’韩冈心中冷笑着,迎头对上赵顼的目光:“臣家中的家丁是上过战阵的军中健勇,纵然因残病而退,各有内疾,再上不得阵,但眼光还在,历练犹存,岂是磨坊中的厢兵可以欺辱?对上从没有见识过战事的厢兵,若是还能输掉。曾经败给他们的吐蕃、党项两族的贼寇,在坟墓中也不会甘心。”

    “不论是否残病,其所对阵厢军,纵未上阵临敌,终究也是百名身体完好,体格壮健的军汉。以数人胜百人,其武勇岂是等闲?”

    吴充像一头团鱼,咬住了韩冈就不肯放口。这么难得的机会,他怎么可以错过?韩冈过去露出来的破绽,从来都是陷阱,吴充也吃过了好几次亏。但今日之事,就算还是陷阱,他也要一脚踩下去。‘蓄养死士’这四个字只要揪住了,韩冈就是挖了多少坑,照样别想脱身。

    韩冈立刻加以驳斥:“臣家家丁能胜,非是胜在武勇,双拳难敌四手,就是万人敌,四面被围攻,又怎能立敌?而是靠着多年行伍的经验和眼光。”

    吴充呵呵冷笑,对着赵顼道:“以臣观之,更多的当是胆略。岂不闻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

    ‘……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尅天下矣。’韩冈在心上将下面一段帮吴充念出来了。出自《韩非子》的这一段,用到现在,对他来说可不是好的比喻。

    “吴枢密有所不知。”韩冈心平气和,“臣家门前街巷狭窄,仅可容一车或是两马,两侧又是高墙深院。如果放在战场上,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用三五人就可以守住了。对手人数虽众,可一旦封堵巷道,要面对的也只是眼前寥寥数人。不信陛下可以命开封府详加询问,看看臣家家丁究竟是如何做的?”他说着,又微微一笑,“皆是百战余生,如何不明临敌陷阵?遇上身陷谷道的敌方大军,要从何处下手,根本不需要多想,熟读兵书如赵括、马谡者岂能及之?”

    韩冈语带讥讽,又是盯着吴充说话,等于是指着鼻子在骂如今的这位枢密使,不过是只懂纸上谈兵的赵括、马谡而已。

    两名臣子之间雷霆风暴一般交锋,赵顼如何听不出来。吴充要陷韩冈于死地,赵顼也不可能看不出来。但他的心中有着深深的疑问:“韩卿,这些军中精悍为何会投奔到你家?”

    “臣家家丁多为阵上伤残,难以恢复,不得不离开军中。正好臣主管疗养院事,故而多来投奔。臣家本是寒门素户,而陇西又非乡里,户牗乏人,也只能来者不拒。”

    “韩冈!军中因战伤而残,什么时候会将人汰撤出去?只是降入下等军额而已,照样能领着一份俸禄。”吴充一声断喝,“你这是欺君!”

    “嗟来之食,不知枢密可愿食之?!”韩冈冷声质问,问得吴充神色一变,又继续说下去:“但凡战事,只要不是大败,会在战阵上受伤的,无不是立于阵前、直膺敌锋的勇夫。此辈向以勇力傲视同侪,率为心高气傲之人。一日以病残而落于下等,纵然能忍得下旧时的骄悍之心,也免不了会受到一干庸人的嘲笑。如此情状,试问又有何人愿意留于军中,为人耻笑?”

    “不为五斗米折腰,想不到军中有那么多士大夫!”

    对于武夫的鄙视,在士大夫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吴充对韩冈的话嗤之以鼻。要怎么对待武人?从太祖皇帝开始,就秉持一个宗旨:薄其官称,厚其爵禄。投军只要有战功,就能得到丰厚的赏赐,但到了文官面前,就要老实做人,别把自己看得太髙。当兵的在此时只有一个字——贱。脸上刺字的赤佬,就算显贵如狄青又如何?妓女亦可辱之。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秦雍岂无之?”韩冈冷笑着,“若无为国效死的忠心,如何会陷阵冲营?!只凭区区财物,能招来的不过是啸聚之辈,利来则至,利尽则去。难道在枢密心中,国朝百万大军,尽是此辈不成?……而且还有一事,枢密应该很明了。将兵法推行于军中,各路整军设将,于军力上确为上上良策。但各军汰撤剩员,却也不免有些错漏。尤其是下等军额之中的老废,裁撤的则是最多的,臣家的家丁,倒有一半来自于此。韩冈敢问枢密,汰撤剩员的军令到底是不是盖了枢密院的大印!?”

    吴充声音一滞,倒不是因为韩冈突如其来的一击,而是突然发现话题已经给韩冈带偏掉了。天子的视线投过来,吴充匆忙说道:“无论如何,此乃是收买人心之举!”

    “若依吴枢密之言,日后至于修桥铺路、扶危济困,设粥厂、散汤药的事,就不要让人做了,因为人心会被收买。若是遇上灾年,百姓流离,就算官府不及救治,他人也不能来救,因为人心会被收买。让他们饿死好了,吴枢密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韩冈几句话下来,已是声色俱厉。转身对着赵顼,一指吴充:“陛下,吴充此人奸邪,岂可留于朝堂!为政者当劝人为善,而非让人不敢为善!造悚言,危天子,试问日后谁人还敢行善事?!若陛下以为收留残病之人有罪,臣甘当其罪!”

    赵顼能定韩冈的罪吗?当然不能。他不满的盯了吴充一眼,这个话不能乱说的。

    吴充也不能定韩冈的罪,但他能让赵顼对韩冈心生疑忌就已经满足了——现在也许并不在意,但等到私底下想起来,必然会升起一丝隐忧。现在即便当面被韩冈骂,吴充也不怒,反而很平静的说道:“韩冈所为或许是善心,但日后若有奸人仿效,可能免其乱?”

    “若日后伤残军卒皆能得到妥善安置,后人如何能仿效?”韩冈冲着赵顼一躬身:“陛下,尽管此辈不能再上阵杀敌、为国效死,但皆是老卒,经验丰富。若于一营中设立教导队,将经历过战阵,已有残病的老卒调入其中,加以勇号,饰以美名,让其教训士卒,其人必当尽心尽力以报陛下恩德。”

    这是能示好军中卒伍的举措,不管最后能不能成功,只要外面的士卒知道创立了疗养院的韩舍人帮他们说过话就行了。当然,能成功自是最好!

    赵顼沉吟起来,韩冈的话的确引起了他的兴趣,而韩冈家的家丁也表现得足够出色。如果依照韩冈所言,以曾经立过功勋的残病士卒为教导,厚给封赐,让他们在军中言传身教,或许当真能让禁军的战力上一个台阶。

    看见赵顼的反应,韩冈趁热打铁:“京营、河北两地的禁军久不交战,其战力堪忧。可若是从外调来将领日加督训,又难免惹人议论,启人疑窦。但如果仅仅是设立教导队,以老卒带新卒,则不必担心会有任何后患。”

    “吴卿……”赵顼转过头来问着,“韩卿此议可行否?”

    吴充没想到韩冈轻又是这般轻而易举的就转移了话题,惹起了赵顼的兴趣。现在再对韩家家丁的武勇紧咬不放,可就是会引起赵顼的不满。

    “更易军制非同小可。臣请陛下将此议下中书、枢密院,并两制以上官共议,以定可否。”

    吴充拖延着时间。虽然韩冈跟自己的儿子是连襟,但他越看韩冈越是碍眼。有这个女婿在,对王安石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过去他能撺掇着天子整修黄河金堤,现在又撺掇着天子考虑起改变军制,说不定再过一阵子,就能撺掇着让王安石复相!

    只是想要找个由头将他赶出去,总是难以如愿。韩冈身份虽卑,与枢密使天差地远,但想要动他,必须要有天子的同意,绝不是件容易的事。

    是不是往熙河路派几个人去?虽然麻烦点,但总能抓到把柄。当不会像面对韩冈,看着纵有错处可以攻击,谁想到全是陷阱?想法、行事总是出人意表,让人全然捉摸不透。

    韩刚亦是冷冷的用眼角余光撇着吴充。

    跳的太欢不是好事,方才吴充一个劲的乱喷口水,当已经给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后吴充再攻击自己,就很难让天子相信他的言辞。但话说回来,如果一名宰执级的官员盯着一名小臣,有很大几率,天子会为了安抚重臣,而将那名小官给踢出朝堂。这样的先例有很多,吴充说不定就在打着这个主意。

    不过这样就要赌一赌在天子的心目中,谁的份量更重了。想必吴充自己都不敢确定,他的份量能胜过自家。

    只是韩冈心中对此没有一点欣喜,他想要的是任何人都动摇不了的地位,而不是将自己交由他人来衡量——即便那人是皇帝。

上一页 《宰执天下》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