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宰执天下》->正文

第二卷 六二之卷——河湟开边 第28章 大梁软红骤雨狂

    腊月的京师喧闹无比,宽阔得横过来都能用来跑步的大街,都被堵得水泄不通。比起前次韩冈上京时,更是热闹的一倍都不止。

    韩冈从新郑门进来,沿着今年年初时走过的路线,向城南驿行去。还有半月就是年节,置办年货的热浪掀到了最高c。街市上面车水马龙,一辆辆由十几匹马拉动的太平车,在街巷上往来穿梭。

    车上堆满了各色货物,坛坛罐罐里面装的是酒、油、醋和盐菜,而装在大大小小的木箱中则通常是布匹丝绢。除了这些寻常的货车,还有运煤的、运菜的、运盐的车辆。倒是运柴禾的没有看到,韩冈听说京中生火只用石炭,看来真的是这样。

    骑在马上,在人群中艰难跋涉,韩冈虽然心急,但也只能耐下性子慢慢的向前挪去。他自出长安后,就一路向东急行。本来预定在洛阳城还要拜访一下程家——虽然程颢此时正在澶州任镇宁军节度判官,但程颢的父亲程珦刚刚致仕,应该在家。

    韩冈打算感谢一下程颢前日对他的照顾和教导,好好的联络一下跟程家的感情。可是既然从游师雄那里听说要调任延州,这一计划也只能作罢。他在路过洛阳时,仅仅登门打了个招呼,连茶都没喝两口,便匆匆向东行。

    望着道路上的人头涌涌,韩冈觉得东京城中的百万军民是不是今天都上了街来,要不然怎么御街上都挤满了人。

    李小六也是对眼前人流给惊到了,前次他跟着韩冈上京,已经震惊于东京城的繁荣和拥挤,而今次比前次还要多上数倍,“挤成这样,这地方怎么能住人?”

    “居长安大不易!东京城也一般。只要是京城,便没有一个好住人的。”韩冈微微笑着,他前生后世经历过了的两座首都,没有哪一座能让人轻轻松松住下来的。无论是北,还是东。

    韩冈主仆二人穿越了拥挤的御街,经过了满是店铺的街道,向着越来越近的城南驿方向行去。

    在他们背后,一个十三四岁、娇俏可爱的小女孩儿,从道边的胭脂铺中跑出来。她掂着脚望着韩冈骑在马上、逐渐远去的背影,可爱的歪着头,眼中先是转着疑惑,但很快就变成了惊喜。

    “小娘子!小娘子!”胭脂铺掌柜这时追了出来,喘着气对着小女孩儿叫道:“你还没付帐呢……”

    小女孩儿有些迷糊眨了眨大大的眼睛,抬头看看急怒中的掌柜,又低头看看自己手上,还抓着一个螺钿胭脂盒,顿时恍然。她很不高兴的嘟起嘴,把胭脂盒塞回掌柜的手上:“又不是不买,连着方才看过的杭州平云斋的胭脂,都包起来送到安仁坊小周娘子那里去。”

    “安仁坊小周娘子?”掌柜确认似的问了一句。‘小周娘子’这四个字如今在东京城中可是很有些名气,不知道是不是小女孩说的那一个。

    小女孩儿气哼哼的反问道:“教坊司难道还有第二个小周娘子?”

    “快点送,别忘了。”丢下了这句话,小女孩儿向街边招了招手,一个看起来就是沉默寡言的大汉赶了一辆车过来。小女孩儿跳上车,一声鞭花响过,马车转眼就去得远了。

    胭脂铺的掌柜看着车马走远,隔壁家卖镜子的老板凑过来,冲着远去的马车扬了扬下巴,“张二哥,方才说的小周娘子,是不是亮出匕首,把高密侯吓跑的那个小周娘子?”

    “多半便是。”胭脂铺张掌柜点着头,“李大镜你还没听说啊,高密侯强要梳拢小周娘子,想不到人家小娘子性子烈,把匕首一亮,说要是强来那就一命换一命,一下就把高密侯给吓跑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件事从教坊司的娘子们嘴里传扬开来,据说已经有好几个月没见到高密侯出来了。”

    “高密侯就没有想着报复?”胭脂铺旁边绸缎铺的掌柜也凑了过来。

    挤过来的绸缎铺掌柜脸上都是一颗颗麻子,仿佛洒满了胡麻的烧饼。他也是在这条街上做买卖的,在家中排行第五,本来外号麻皮老五,但叫着叫着就变成了麻老五。现在外人都以为他姓麻,倒没几个知道他真姓名了。

    “他有那个脸吗?教坊司中人按律是不陪夜的。”张掌柜嘲笑着。

    李大镜也说道:“强要官妓陪夜,这件事若是闹将出去,高密侯肯定要去大宗正寺走一圈。”

    “何况这事都传遍京中了,高密侯也没那个胆子敢下手。”

    三人背后传来一道沙哑粗糙的声音。张掌柜等人回头一看,却见是一个跟腌制过的萝卜一样缩了水的瘦汉。是常年在这条街上打晃的泼皮,不过这泼皮跟街上做买卖的生意人井水不犯河水,两边倒是能谈得来。“原来是高猴子你啊。”

    高猴子晃过来,也挤到三个八卦党中间:“多少闲得没事干的官人都听说了,不少人都佩服她贞烈,谱了诗词的都有。若是高密侯敢害小周娘子,肯定有人会出头。”

    麻老五感叹着:“宗室都看不上眼,这小周娘子眼界还真高。”

    “那要看什么宗室了。高密侯下一辈就已经出了五服,王丞相前年定的宗子法,出了五服后就不算宗室了,不赐名,不封官,除了姓赵以外,就是平头百姓了。这样的宗室谁看得上眼?”

    “话说回来,别的不论,王相公在宗室上真的做了件好事。”“俺听俺那在三司衙门做事的小舅子的岳父的姨侄说,熙宁元年,在京三千宗室的给俸,一个月就要七万贯,两千多官人,就只要三万贯,而二十万京营,则是十一万贯。想想吧,不做事干拿俸,”

    “说得是啊。”“说得正是。”“宗室的确拿得实在太多了。”

    听了李大镜的这番话,虽然都不是第一次听说这几个数字,但依然让张掌柜、麻老五连连点头,从心底表示赞同。

    倒是高猴子不高兴,他一肚子的秘闻还没说呢,现在硬堵着,比便秘还让他难受:“都说到哪儿去了?正说周小娘子的事呢……”

    麻老五“周小娘子怎么了,名声又出去了,高密侯又不敢为难她,”

    高猴子,“她不理高密侯啊。但现在盯上她的那一位宗室,她可没法儿不理了……”

    “是哪一家的宗室?”三人齐声追问道。他们都是典型的东京百姓,赌博、喝酒之类的爱好只是寻常,就是宫闱秘辛是他们的最爱。

    高猴子脸上泛起了一种神秘的微笑,拿着架子摇头不说。

    “开国县公?”李大镜问道。高密侯论爵位,是开国侯一级。比他还要强的宗室,在理当是比开国侯要高上一级两级。

    高猴子继续摇头。

    麻老五开口追问:“开国郡公?”

    高猴子还是摇头,还瞟了麻老五一眼,眼中尽是嘲笑。

    “难不成是开国公?”

    “比开国公高,那就是郡公了?!”

    “郡公都不是?!不会吧……是国公?!!”

    张掌柜、麻老五、李大镜三人把十二品封爵一级一级往上报上去,但高猴子自始至终都在摇着他的那颗干巴巴、皮包骨的瘦脑袋,就是不肯开金口。

    张掌柜已经张口结舌,要不是他清楚高猴子不爱吹嘘的脾气,早就哼哼哼的嘲笑起来。但现在,他背后因为兴奋或是紧张,都已经被汗水给湿透了。连国公都不算高,下面可就是王爵了。“该不会是个郡王吧?!”他小心翼翼地问着。

    “呿,郡王?”高猴子把下巴一抬,不屑用鼻子哼了一声,“郡王算什么?!太庙东廊里的牌位,上三层,下三层,金字描的全是郡王,十四五张供桌都排不下,”他再重重哼了一声,“郡王算什么!”

    胭脂铺张掌柜和其他两人,都被高猴子从鼻子里一声接着一声的不屑一顾的态度惊得抖了起来。郡王都不够格,那就只剩下一个答案了。

    各自脸上浮起一种想听又不敢听的表情,三人犹豫了半天都不敢发问。但最终还是京城百姓对宫廷八卦的喜好占了上风。李大镜出了头,一条能说会道的舌头,仿佛被米浆浸了三天三夜,硬得发僵发挺,结结巴巴的问道:“是……是……是哪一家的大王?”

    瘦高个的泼皮凑近了,压低声音,神神秘秘的比出两根手指,吐出两个字来:

    “雍王!”

    竟是天子嫡亲二弟——雍王赵颢!

    ……………………

    韩冈并不知道,他已经跟当今天子的弟弟成了情敌。仍是淡淡定定、安安稳稳地抵达了城南驿。

    刚刚下马,向驿丞通报了自己身份,王韶就已经脚步匆匆的赶着迎了出来。

    如今炙手可热,正得天子宠信的王韶亲自出迎,城南驿的大厅中,顿时响起一阵嗡嗡的议论声。每一个人都想知道,这个高个子的年轻人究竟是何等身份?

    只是韩冈刚刚跟王韶相见,一个仆役打扮的中年人就挤到了两人的面前,他一句话就让驿馆中的隐波顿时变成了惊涛骇浪:“小人奉王相公命,请王官人、韩官人过府一叙。”

    而韩冈的回话,更是推波助澜的把浪涛化作了海啸:“尘垢未净,不敢拜见大丞相。且稍等片刻,待韩某沐浴更衣。”

    说完,韩冈转身进馆,竟把王安石家的仆人晾到了一边。

    韩冈说是沐浴更衣,其实也是想在见王安石前,与王韶互相之间通个气。

    王安石如今正得圣眷,换作普通的官员,当听到他的召唤时,只要不是与其党派有别,都会忙不迭地跑去听候差使。甚至不用招呼,只是为了能在王安石面前说上一句话,每天在王府门前能站上一排人。若是一些心机略重的,更是想着用满面风尘到王安石面前,换声‘幸苦’。

    而韩冈不因当朝宰相的看重,改变自己的行事步调,这是纯正的士大夫的脾性。王安石会怎么想,王韶并不知道,但至少他是很欣赏。

    只是宰相家人,王韶也不便轻忽视之,随便丢在一旁。他看了王安石派来请人的家丁一眼,正想找个借口进驿馆中。四十多岁的仆役,脸上看不出半点不快的神色。并没有宰相家仆人傲气凌人的脾性,心思通透的躬身道:“请官人自便,小人就在这里等候。”

    王韶暗赞了一声,点点头,便也转身进了驿馆中。

    驿丞正要领着韩冈去他的房间。由于是上次的老熟人,加之方才的一幕,城南驿的驿丞对韩冈点头哈腰,恭谨非常。驿丞一叠声的催促着馆中的驿卒,让他们挑住一间上房给韩冈。又让人立刻准备洗浴之物,为韩冈准备上。

    韩冈温和谦退的笑着,并不因为驿丞的礼敬有加,而变得狂妄起来。虽然王安石的家丁正在门外等候,但他仍旧是不慌不忙,一点也没有心浮气躁。他的这副宠辱不惊的作派让驿丞加倍恭敬起来,腰低了两寸,笑容也多了三分。

    韩冈并不怕王安石会因为苦等而生气,他到京城的具体时间,连他自己都确认不了,何况王安石?门外的王家家丁,摆明就是计算过韩冈的行程,一直等在驿馆外的。眼下这个时间,王安石应该还在中书衙门里,就算不下马就去王府,也还是要在门房或是偏厅中等着。

    韩冈一边听着驿丞的奉承,一边望着大厅的入口,很快,王韶果然走了进来。一别一个多月,再相见时竟然却是在京城,世事难测,这也是一个现成的例子。

    时间短暂,王韶和韩冈见礼过后,也不多余的废话。驿丞带着两人一起往里走,远远的在前面领头,其他人也识趣的远远落在后面,总计才七八个人,就分成了三拨前后走着。

    雕栏画栋的长廊,通向韩冈前次入住的院落,不过今次驿丞没有在那间院子前停步,而是向后绕去。

    王韶神情郑重的问着拖后半步的韩冈,“玉昆。韩相公上书要调你去延州,你的想法到底如何?”

    王韶问得直接,韩冈便摇摇头,正色回覆:“河湟功成在即,下官何苦去延州受牵连。”

    听出了韩冈的言下之意,王韶微一扬眉,故意反诘道:“朝中鼎力支持,陕西河东同心协力,横山一役未必不能成功。”

    “即便成功又如何?河湟是下官心血所在,而横山却是少见亲近。舍近求远,舍此而就彼,智者不为也!”

    两个选择摆在面前,韩冈挑选起来却没有半点犹豫。他在河湟已经扎下了根基,那里是他的根据地,从瞎药开始,诸多蕃部,都要听着他的号令,一句话就能让他们奔走起来。而在秦州,上至郭逵,下至小吏,他都能说得上话。让他去几乎可算是敌占区的延州,一切从头开始,韩冈没那么傻。

    而且河湟之地直接连通河西走廊,日后攻下兰州,还可以直往西域。虽然在眼下,还没有听说天子要拓土西域的打算,而在韩冈的记忆中,他前世也没有听说过北宋有远征西域的事迹。但韩冈自信有他在,承汉唐之遗风,重开西路,绝不是梦想。只要把根留在河湟,功劳可以说是源源不断。

    这样的情况下,他去韩绛手底下做什么?横山的蛋糕早就被瓜分光了,在韩绛帐下,就算把分派给他的任务做到百分之两百,也只能分润一点残羹剩饭。不比在河湟,作为王韶和高遵裕的副手,同时也作为各项政令最重要的执行者,他受功的顺位始终排在前五。

    尽管韩绛是首相,而王韶仅仅是个缘边安抚使,要辅佐的对象地位天差地远,可韩冈一直都是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这样我就放心了。”听到了韩冈的表态,王韶点了点头,默默地走了两步,踏着长廊地板的声音有些空洞。神情慢慢变得严肃了起来,声调微沉:“玉昆,你还是去延州一趟比较好!”

    韩冈闻言便是一楞神,转过头看着王韶,见他的神色不似在试探。他心知必有枝节横生,皱眉问道:“究竟出了何事?”

    王韶轻声叹了口气,“韩子华前日重又上书,要调玉昆你去延州。”

    “第二本?!!”韩冈顿时失声惊道。声音传到了前面,领路的驿丞顿时加快了两步,以示自己无心。

    王韶点头,望着前面:“第二本。”

    韩冈顿时默然,王韶也不知再说话。两人跟着驿丞绕过前廊,穿过一堵院墙,一座面积广大的园林顿时出现韩冈的面前。

    淡泊的腊梅香在园中浮荡,十几重小院落在假山、水池还有花木之间前后错落的布置着。这里城南驿最好的客房,没有一点地位根本住不进来。韩冈地位虽然不够,但他身后有人,驿丞也不会傻到秉公依律,安排他住进普通的房间里去。

    在冻结的水池边走过,沿着蜿蜒的石板路,从近百株腊梅中穿行,最后在略显偏辟的一间小院前停下,驿丞指着这间院落,“这件院落虽然偏僻了一点,却是清净得很,不知韩官人意下如何?”他又指了指近处的另一座小院,“那边是王官人的院子,正好就做个邻居,无事时也好走动。”

    韩冈哪还有什么挑的,他本也不看重这些,爽快的点头同意。

    见韩冈首肯,驿丞便带着他们进院参观。韩冈这边就算加上李信,也只有三人的规模,住进至少能容纳二十人的小院,实在是宽敞过了头,也过于浪费。这里不愧是京城,最简单的布置也是让秦州的酒楼望尘莫及。

    韩冈很是满意,谢过驿丞,驿丞回礼后,说了声请韩官人少待,很快就把洗浴之物送来,便快步离开。

    李小六抱着行李去内间安顿,而韩冈和王韶在正厅中坐下,望着攀爬在院墙上的丛丛枯藤,他终于有些讽刺的笑出了声,“……韩丞相的看重,真是让下官受宠若惊啊!”

    他虽然对官场的认识还不深,也清楚这样的征辟并不正常。韩绛再看中他都不至于连上两本奏章。除非有人从中作梗,需要多次上书,否则无人反对的情况下,何须多费笔墨……

    想到这里,韩冈突然扭头,看着王韶。王韶猜出了韩冈的想法,则摇了摇头。

    韩冈苦笑起来:“事有反常必为妖,这就更是要拒绝了。”

    “拒绝韩子华的征辟要有分寸才行。实在推却不过,应下也无妨,莫要惹得天子和两相不快。”韩冈在前面表现出了忠诚不渝的姿态,加上他一贯的表现,王韶如今早已视他为亲近子侄,说得话都是为韩冈着想,“古渭寨……不,通远军总有你的位置,玉昆你也不必怕会我有什么芥蒂”

    “通远军……”韩冈先是一愣,转而就恍然大悟,起身对王韶道:“恭喜安抚!”

    王韶也笑着回礼,“要到年后中书才会发文,升古渭寨为通远军。我将会兼任通远军知军……辛苦了几年,也终于能见到回报了。”

    “日后的回报当是会更多,辟土服远,封侯亦是等闲。”

    王韶笑容平淡,但眼神中有着浓浓的喜色,“不说这些了。李信现在住在我那里,这时候去了三班院,大概要到晚间才能回来。他试射殿廷的时候也快到了,大概会赶在腊月廿三祭灶前,也就是没几天了。”说着他站起身,“好了,不耽搁玉昆你了,我也回去换身衣服,等会儿跟你一起去见王相公。”

    ……………………

    换上了正式的公服,韩冈终于和王韶一起从驿馆中出来。从他进去,到再出来时,已经有半个时辰。而王家的家丁依然心平气和的在门口守候着,并无一声怨言。周围的官吏看到后,都少不得赞一声王安石治家有方。而韩冈也暗赞着,上前道了声辛苦。

    而韩冈方才进去时风尘满面,灰头土脸的,疲惫不堪的神情看起来稍显狼狈破落。但他自驿馆一进一出,更衣沐浴之后,整个人就完全变了。顾盼之间,目光如电。神采焕发又不显张扬,文翰中带着英武之气,是个人物难得的少年郎君。

    看到韩冈此时的形象,众人暗暗喝彩,如此人物,的确当得起王丞相的看重。

    驿丞已经殷勤为王韶、韩冈安排下了马匹,谢了一句,韩冈就翻身上马,跟着王家家丁,一起向王安石府行去。

    王安石的宰相府如今仍是他先前任参知政事时的旧邸,也是他三年前入京后,就从官中分发下来的宅院,一直没有变动。对于只有二三十个仆妇的王安石家,这间宅子本也是足够了。只是如今升任宰相,以礼绝百僚、群臣避道的宰相之尊,显得太过寒酸,有失朝廷体面。天子便赐下了新邸,就在皇城边上。

    只是新邸虽赐,但王安石还是上表给辞了——这是天子恩赐,就要照规矩来的,需要辞让一番,才能接受。对王安石来说,他其实觉得很麻烦,要是天子不再重复下诏赐宅就好了。现在的宅子已然过大,换个更大的不是更麻烦?

    不过对于拥挤在王府门前的官员们来说,他们还是觉得王安石家最好早点搬迁为上。只有六七步宽的这条小巷中的车马,比起夜中的小甜水巷,万姓烧香时的大相国寺,都要拥挤得多。数百名官员,加上更多的伴当,还有一样多的车辆马匹,把王丞相府门前的小巷堵成了暴雨后的下水道——天天如此,无一例外——唯一能让人欣慰的,是这里还算安静。在丞相府前,说话也要屏气静声。

    腊月十五的这一天,随着王安石从宫中散值回府,一个个要拜谒他的官员陆续赶来,将车马停在了巷口,让仆人上去递了门帖,就在门口等着。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又是一名仆役穿过人群,向宰相府的偏门挤过去。

    不少人嘲笑的回头望着巷口处刚刚赶来的两名官员,他们来得实在太迟了,现在才来,今天根本不会有机会了。

    但让所有人吃惊的是,这名仆役并没有在偏门处向门子递上主人的名帖,而是打了个招呼,就走了进去。而片刻之后,一个年轻人就跟在那名仆役身后从门中快步出来。认识年轻人的官员不少,当即起了一阵骚动,窃窃私语的声音,就像被人捅了一下的蜂窝,顿时嗡嗡嗡的响了起来。

    “是王二衙内!”

    “是谁来了,怎么是王家二衙内出迎?!”

    王旁在家丁的引领下,快步从人群中穿过,迎面的官员纷纷避让,脸上浮起谦卑的笑容。数百只眼睛追着王旁的身影,一直到他停步的地方,就是方才遣了那名仆役进王府的两名官员。

    这时终于有人仔细去辨认两人的身份,有见识的官员不少,最近甚得圣眷的王韶,四入宫掖,认识他的人很多。

    “是王韶!”

    “河湟王韶……上平戎策的那个。”

    “……难怪了。”

    “后面的那个高个儿是谁?”

    “……跟班吧,大概王韶要举荐的。”

    但接下了的一幕,更是让人吃惊。王旁的确是先跟王韶见礼,但很明显的,他与跟着王韶的年轻官员更加亲密。王安石家的次子一向阴沉,不喜与人结交,这是世人皆知的。可现在眼下众人看到的,却与传言差了不少,浮在他脸上的笑容比起跟其他官员见面时要亲切得多,

    “玉昆兄,向来可好!”

    韩冈笑着拱手回应,“托仲元兄的福。今天刚入城,放下行装,换了衣服就过来了。现在肚中正空,可是叨扰一顿晚饭了。”

    王旁呆了一呆,转眼就更加欣喜的笑起来:“不敢让玉昆你饿着肚子,晚饭早已备下了,等与家严见过之后,当共谋一醉。”回头他便对王韶道,“家严正在家中见客,少待便有空闲。不敢让王安抚和玉昆在外久候,还请两位随在下先进家中稍等。”

    几百只眼睛又妒又恨的看着王旁带着王韶、韩冈从偏门进去。看到王旁跟韩冈的亲近,王韶也是有些愕然。他只是听韩冈说过,跟王旁见过面下过棋,却没想到竟然如此惯熟。

    韩冈跟王旁的关系当然不至于如此亲近,但他了解人情世故。王旁这样接触的多是别有用心之辈的衙内,只要用对方法,肯定是要比历尽宦海的官员更加容易接触。韩冈表现得越是洒脱不羁,不拘俗礼,王旁就越是不会摆出宰相之子的架子,反而会更添几分亲近感。

    三人在韩冈所熟悉的偏厅分宾主坐下,让人进去通报了王安石。王旁跟王韶有些生硬的寒暄了两句,转头便问着韩冈:“听说玉昆你在蕃部中斩了一个西夏的使臣,是不是真有此事?”

    韩冈神色不变,反问道:“这事是怎么传的?”

    “秦凤走马承受传回来,还是天子聊天时跟家严说起的。”

    “难怪!”韩冈点点头。关于他一剑杀了西夏派到瞎药那里撬墙角的使臣,明面上的功劳他的确是送给了瞎药,但私下里流传的话,却没有让人去禁言,也禁止不了。反正只要自己不承认,谁也不能把这事栽倒他头上。但熟悉韩冈性格的人都认定了他,他的性子刚毅果决,而且过去也不是没有先例,杀人放火,韩冈本就是行家里手。

    王旁的眼神中透着好奇,见韩冈不否认,立刻追问道:“难道是真的?!”

    韩冈笑了笑,正要说话。一名仆人走了进来,“相公已经在书房中等候,请两位官人过去。”

    向王旁告了罪,在王家二衙内失望的目光中,王韶和韩冈被领着进了书房中。

    今次书房里面,只有王安石一人。再一次见到这位千古名相,韩冈发现他已经憔悴了不少,黑瘦黑瘦的,颧骨下的阴影又重了许多,看容色,也显得很是疲累。

    行礼落座,王安石也是先跟王韶说了几句话,但很快,就转到了韩冈这边,“玉昆,关于韩子华征辟你的奏文,你应该已经听说了吧?”

    韩冈点了点头,“已经听说了。”

    王安石也不绕圈子说话,直率的对韩冈道,“横山战事即起,所以韩子华幕中需要玉昆你去安顿军中伤病。连上两本奏文,可见其对玉昆你渴求之深。而战事一开,损伤难免,也的确需要你去主持。这件事,你就不要推辞了。”

    不成想王安石竟然直截了当的命他去韩绛那里报道,韩冈想了想,便道:“光靠下官一人可不够,至少要调集秦凤上下三个疗养院中所有四百余人,才敷使用。”

    “这么多?”王安石对疗养院不甚了了,听说韩冈一下要调去一个指挥的医疗团队,顿时吃了一惊。

    “横山胜败未可知。罗兀城易取难守,若是不幸战败,恐怕四百多人还不够!”

    王安石略显困顿的双眼一下睁开,锐利的眼神在点着烛火的内室中,如同闪电划过,“战败?!玉昆你说今次出战罗兀会战败?!”

    “未虑胜,先虑败,此是兵法要旨。”韩冈停了一下,便正面回复王安石,“非韩冈战前出不吉之言,只是不想看着朝廷空耗钱粮,官军劳而无功,而陕西又平添无数孤儿寡母。罗兀易得,横山难取,此一战,还是输面居多!”

    韩冈说得决绝,王安石眯起眼睛,“城罗兀,东连河东,南接陕西,二路并举,横山可定。韩冈,你说此战输面绝多,可是有何缘由?!”

    “西贼不擅守城。韩相公坐镇延州,种谔出兵绥德,其余各路支援鄜延,以此规模,攻取罗兀当不在话下,击败西贼赶来的援军也不难。但要一年年的稳守下去,抗住西贼的反击,却是千难万难。”

    “不还有横山蕃部在?罗兀一下,横山蕃部当会将尽投大宋。”

    “与其寄望于人,不如求诸于己。即以河湟论,若非有古渭三千官军压阵,哪一个蕃部会老老实实的听命?蕃人可用不可信,更不可全然依赖,若是认为有着蕃人助力,就可以让西贼败退。这种想法,韩冈不敢苟同!”

    韩冈语气激烈,王安石不由的瞥了王韶一眼。而王韶则是眼观鼻、鼻观口的默不作声,任由韩冈在前冲杀。王韶所在的位置让他不能肆意攻击韩绛,只有韩冈,因为要被调任鄜延,才有资格说话。

    暗叹了一口气,王安石道:“种谔统领大军攻取罗兀后,已定要扩建罗兀。罗兀城中大军毕集,近处又有河东、鄜延可以支援,要慑服众蕃,击败西贼,当不至于有何困难。”

    韩冈也叹了一口气:“下官方才也说了,夺取罗兀容易,击败援军不难,但守住罗兀却是难得很。因为罗兀城中能驻扎下的兵力,跟城池大小无关,而是取决于运送到城中的粮秣数量。”

    “从绥德到罗兀不过六十余里。六十里转运,快则一日,慢则两天。城中的粮秣当不至于匮乏。”

    “怎么会是六十里?!”韩冈立刻摇起头,毫无顾忌的反驳着高高在上的宰相,“绥德到罗兀的确是六十余里近七十里,但清涧城到绥德却是八十多里。罗兀城的一切用度,起点都是清涧城,而不是绥德——绥德本身的需用就要靠清涧城转运。也就是说,供给罗兀城的粮秣所运输的距离,不是六十里,而是一百五十里!”

    当初渭源之战时,从古渭到渭源,长达一百多里的粮秣军资的转运,就已经耗尽了秦州泰半民力。而且那只是要维持连民伕加士兵,总计五千人的一个月的需用。而在绥德、罗兀能做到部分自给自足前,至少要两到三年的时间,鄜延路都要征发民伕,去运送粮秣。

    如此一来,对鄜延百姓来说,是个灾难,而对当地的官员来说,同样是个灾难。

    地方的官员是什么样的德性,韩冈再清楚不过。事情不做,便宜尽占,除了一些有望上进的,其他大多数的官员就是一副混吃等死的模样。一旦要组织民伕转运粮秣,或是干脆把民伕赶上前线去筑城,少不得就要劳动他们的大驾,想让他们不抱怨是不可能的。

    再说了,还有个司马光在长安守着,几乎使用放大镜在盯着陕西的各个角落。只要地方上有一点风吹草动,他肯定要第一个跳出来的说话。

    人都是这样,总是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司马光是这样,韩冈、韩绛他们的也一样——出兵罗兀,韩冈看到危机,韩绛、种谔则看到胜利——如果有什么与他们的期待相反,就会想办法将之抹去。不过区别在于,蠢货是在自己的思考中抹去,聪明的人则是在言辞中抹去。

    司马光、韩绛他们究竟是聪明还是蠢货,韩冈不知道,但他能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实际上他的观点不会太过偏驳。所以他的批评,并不是放在战斗的胜负上,而是主要专注于粮秣转运的问题上。不管在何时何地打仗,只要不能像蕃人那样因粮于敌,后勤运输总是问题最多、事情最难的一个环节。批评后勤问题,那是一批一个准,绝不会说错。

    “兵无粮不行,在出兵之前,还是要先看一下究竟能不能把足够的粮秣运送到罗兀,而且是要在不引起鄜延民乱的前提上!”韩冈语气坚定的总结着,每一句话背后,都是写满了自信两个字。

    说话要让人信任,首先要表现出自信来。自己都不能相信自己,何谈让人信任。

    韩冈自陕西来,又是参与执掌军务。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天然的就对陕西地理兵事了若指掌。而韩冈与王安石一问一答间,表现出来的自信,完全印证了他作为一个专家的形象——通常的情况下,说话的语气、语调,也就是技巧方面的有效表现,比起正确真实的内容,对于博得他人信任来,反而更为重要。

    韩冈话说得虽然浅显,但他朗朗言辞间毫不动摇的自信,以及一直略显失礼却坚定不移的目光,还有毫无犹豫磕绊的流畅阐述,却会让人不由自主的相信了他的这番话。

    王安石现在有点头疼了,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让韩冈面圣?

    当今天子现在虽然对横山那里的胜利消息日夜期盼,每天都对着武英殿中的沙盘一遍又一遍的推演着战局,将阵图、计划一份份的发往延州。但他毕竟耳朵根子有些软,自宫中长大的皇帝,绝不可能想自己眼前的年轻人这样,有着一对决不动摇的眼神。

    一旦韩冈站到了天子的面前,指着沙盘上,将他方才所说的那些话复述出来,最后会有什么结果,真的难以估计。

    天子对韩冈的重视,王安石心中很清楚。赵顼日日都要走一趟的武英殿中,每一块沙盘背后,都是打着韩冈的标签。而韩冈对于军中医疗的推进,更是得到了所有陕西将帅的看重。

    正是由于郭逵、王韶、韩绛、种谔等人对韩冈的重视,使得赵顼更加确认韩冈的才能。既然韩冈在天子心目中留下了熟悉兵事的形象,那他的观点不可能不影响到天子的看法。

    王安石事先也绝然没想到,韩冈会如此旗帜鲜明的反对出兵罗兀,就算执掌河湟开边,与横山拓土有瑜亮之争的王韶,也不会这般坦率直言。

    这么想着,王安石感觉到韩冈的表现好像有些反常,

    “韩冈,你可是不想去延州?!”他突然问道。

    被戳破了藏在心底的想法,韩冈在一瞬间有了那么一点动摇。但是他很快收拾起,把心防重新武装,“为君分忧,不分天南地北,何处不可去?但明知不可为而为,让卒伍平白枉死,下官却不敢相从!”

    拿着冠冕堂皇的话为自己的私心做外衣,这样的人和事,王安石看得多了。没想韩冈本质上竟是这样的性格,他有些不快说着:“那就是不想去了。”

    要我去也可以,只要能满足条件。韩冈道:“朝廷有命,下官自当领命而行,不会拒绝。不过下官有一点要事先报予相公。无论此战是胜是败,无论下官是否有功绩,朝廷事后的封赏,都不要把下官的名字加上去。”

    王安石惊讶了起来。韩冈不要可能会有的功劳,看似谦退,实际上却等于是再说,若此事有何意外,不论什么罪名都不要栽在我头上。

    ‘他当真认为罗兀守不住?!’

    韩冈当然能肯定罗兀守不住,所以才敢这么说。

    自己的这个条件如果被王安石如实报上去,天子会怎么看?韩冈无法确认。但这点其实并不重要。实际上,正如王安石所说,他只是不想去延州罢了。

    因为不想去延州,所以韩冈才会大力反对出兵罗兀。他反对的理由,就是因为罗兀城下必败。韩冈可以确定,至少有九成以上的可能,韩绛在横山方向上这一轮的攻势,将会铩羽而归。

    这并不是因为粮秣问题——

    夺下罗兀城后,只要守上半年就够了。因为西夏人在横山统治的脆弱性,甚至等不了半年的时间。罗兀城一旦能稳定的在横山深处留上半年,西夏人在横山地区的统治权其实就可以废掉了。没有了西贼的威胁,安全的粮道,运输起来就很方便了。

    但韩冈无法说出这一点。他总不能说,在他所记得的历史中,西夏安安稳稳延续到了蒙古入侵。而眼下的情况,如果横山失却,西夏覆亡就在眼前。

    既然西夏没有灭亡于北宋,那今次的冒险计划就不可能成功。虽不能说百分之百肯定失败,但只要有七八成是败定了。只是说话的时候,必须为自己留条退路,“今次一战或许能侥幸取胜,但若是朝堂上下习惯如此冒险,日后的失败可能会更加惨重”

    ‘不意韩玉昆如此倔强。’隔着小门的单薄门扉,王旁听着里面的交谈,他很难相信,韩冈竟然会这么当面顶撞自己的父亲。

    “二哥,怎么了,偷听到多少?”清脆的声音在背后悄声响起,但落到王旁耳中,却差点叫了起来。

    看到自家妹妹王旖正在身后,侧着脑袋看着自己,“别闹了!”王旁脸皮有些泛红,被自家妹妹看到自己失礼的地方,他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王旖向着门扉处探头探脑,就跟十个月前的一幕重现。时隔近一年,她的好奇心不见减退,“又是韩冈?他又来京城了?”

    ……………………

    由于韩冈的不合作,王安石没有达成目的,他最后也并没有留下王韶和韩冈吃饭,可以说是忘记了。而王安石没有说话,王旁便不敢主动留人,不过韩冈倒没忘了他,当王旁来送行的时候,两人约好下次有空,到外面转一转东京城,顺便喝点水酒。

    王安石坐在书房中,考虑着方才的一番对话。韩冈已经表明了自己的立场,王安石可以强迫他过去,但这样他就不可能不担心,韩冈会在公事上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或是消极怠工。而且韩冈有勇有谋,不是普通的官员。如果仅仅是让他去处理伤病,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太浪费了一点。

    王安石一时拿不定主意,直到自家的二女儿过来催促吃饭,才让他暂时放下去思考问题。

    坐回到饭桌上,王安石还是一如既往的盯着摆在桌上的一盘菜在吃。吴夫人问着丈夫:“大哥快要抵京了吧?要不要派人去迎他?一大家子拖儿携女的,许多地方的都不方便。”

    王安石两子两女,长女早已出嫁,长子也已娶妻。而次子王旁已经与庞家结亲,等长子王雱到了京城,就要办婚礼了。

    “大哥都做了多少年官了,许多事不必太替他乱操心,他自己心中都有数,哪里会有什么不便?”王安石丝毫不为自己的儿子担心,自幼聪慧的长子王雱是他的骄傲,完全不需要担心。

    吴夫人听了,像是放下了心来,“等大哥回来,二哥成婚。剩下的就是二姐儿的婚事了。”

    王旖脸红了,娇憨的摇着吴夫人的手:“女儿不嫁,一辈子都要陪着爹娘。”

    “胡说!再拖下去就没人要了。”吴夫人说了女儿一句,回头就对丈夫发作道,“还不快点帮二姐找个好人家。不要老想着变法、变法,齐家治国,先把家齐了再说。”

    新磨的铜镜光可鉴人,镜中的一张如花俏脸有着倾城之姿,却是略显憔悴。修长的双眉微蹙,眼波流光,笼罩着愁云。镜面明晃晃的,照出了镜子的主人这一年来所受到的相思之苦。

    周南只穿着一身素白的亵衣,坐于镜前。对着镜中的自己,慢慢梳理着如墨染过的秀发。青楼之中的生活,向来都是晨昏颠倒,西窗外泛着亮色的红光,而她才刚刚起床。

    玉色的纤手捏着牛角梳,从丝缎般的长发中滑过,早间出去买胭脂水粉的墨文,正站在她的身后。

    周南百无聊赖的梳着头,神色间透着麻木,日复一日在欢场上重复着的生活,早已耗尽了她的心力。但随着身后小女使的几句话,脸上的呆滞转瞬消失不见,先是惊讶,而后转为狂喜:“什么!你见到韩郎了!”

    墨文被周南的一声惊呼吓了一跳,身子一震,不禁退后了半步。

    周南已经转身跳过来,两只手像捉小鸡一样,一下抓住了墨文的双臂。双眼闪亮如含着星光,追问着:“你见到韩郎了!?”

    墨文直点着头,“看到了,看到了,就是在胭脂铺的时候看见韩官人骑马过去的。”

    “不会看错吧……怎么不叫住他的……应该是他……还不到一年时间……”

    周南一时间陷入混乱之中,说了好一通,都不知自己在说什么。反而是墨文比较清醒,“小婢看着韩官人往城南驿去了,应该是刚刚进京。”

    “快让人备车,我要去城南……”周南突然说不下去了,患得患失的神情出现在脸上,万一那冤家已经忘了自己呢?前次有个赵隆送信来,后来又有个王舜臣带了私信从秦州来,但今次韩冈的恩主王韶率归顺朝廷的蕃人入京,声势浩大,天子连续数次招他进宫。周南一直都期待,可就是没有等到半封信。

    “墨文,还是你……不,还是我……”教坊司的花中魁首犹犹豫豫,始终拿不定主意。

    她当然想早一点见到情郎,但又怕见到心中的那人后,听到的话语会让她绝望。其实周南几乎都快要绝望了,因为最近一直纠缠她的那一人,让周南不敢去确认,她的心上人到底有没有勇气为了她去对抗。

    “周姐姐。”门外这时有人唤着周南,“秦二官人又来了,请姐姐快点过去。”

    “啊,二大王来了!……姐姐,怎么办?!”

    墨文慌张了起来。秦二官人就是先皇英宗的次子,当今天子的二弟。如今他的封国为雍,是为雍王,而雍州乃秦地,所以便以秦为化名。毕竟身为皇弟,总不能光明正大的出来逛窑子。

    “周姐姐……”门外的人见房内没有回音,又催促的喊着。

    “这就来!”墨文代周南应了一声,又对周南问道:“姐姐,你看现在怎么办?”

    “真烦人。”周南的一张俏脸这是已经挂了下来。若是普通的客人,只要推说一句‘倦了’,就能搪塞过去。但雍王身份不同,哪里能怠慢?

    眼下虽然赵颢都是从后门进来,只听一曲,喝两杯酒就匆匆而去,从没有留夜的意思,但谁也说不准他什么时候就会得寸进尺。要是雍王殿下用强,难道还能真的捅他一刀不成。现在管着周南的许大娘,甚至把屋里的剪刀都收起来了。雍王要是真的有意,只要露点口风,许大娘肯定会把周南现在随身带的匕首给悄悄收走。

    周南从枕下拿起一块叠好的丝巾,白色的绢绸上绣着一对活灵活现的鸳鸯,是他几个月来的的心血。递给自己的小女使:“墨文,你待会儿代我去城南驿,悄悄的把这手巾交给韩官人,不要给人看到。”

    墨文接过丝巾,收在怀里。又问:“只把丝巾给韩官人就行?”

    “……够了,应该够了。”周南有点艰难的点着头,她的心中也没有底。

    墨文应下了,便帮着周南更衣上妆,片刻之后,艳冠群芳的花魁便仪态万方的出现在雍王殿下所在的小厅中。

    坐在厅中正位的年轻人,相貌还算俊秀。穿着士子襕衫,装束都是再朴素不过,乍看上去,就是一个普通的穷书生。但世上哪有能隔三差五就逛窑子的穷书生,而且还是达官贵人才能光顾的地方。何况教坊司中人去宫中的次数不少,颇有几个见过当今雍王殿下的。而赵颢带出来的伴当,竟然还是一个阉宦。

    雍王殿下的身份,其实在一开始就被人揭穿。但一国亲王做这等掩耳盗铃之事,教坊司中上下,也只能当作认不出,看不到。

    赵颢见着周南进来,如果是普通的妓女,看一眼也就过去了,就算长得貌如天仙,对于天子亲弟来说也是等闲。他现今尚居于宫中,见过的绝色甚多,并不比周南差到哪里。只是听说了周南执匕吓走了一个宗室,是风月班中难得的刚烈女子,他才有了兴趣。

    “秦二官人万福。”周南盈盈下拜。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我这数日,对周小娘子的绝妙歌舞可是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啊……”赵颢则是装着一副花丛老手的模样,只是在周南眼里,却是全然无趣。

    用着虚伪的笑容陪着喝了两杯酒,周南站到厅中,曲乐声起,随着乐声歌舞翩翩。伴着欢快的曲乐,载歌载舞的女子,颜如牡丹,色如芍药,回身旋舞时,衣袂飘然有如百花绽放,而神色间又有着拒人千里外的凛然。

    正是这种不可轻辱的凛然,和她作为歌妓花魁身份之间的错位,吸引了赵颢的目光。他眯起眼,双手打着节拍,享受着难得轻松的时刻。

    虽然已经娶妻生子,但赵颢如今还住在宫内,因为谁也不能犟得过他的那位贵为太后的娘亲。只是赵颢虽然在兄弟中最受疼爱,但身处在大内之中,身心照样都受到压抑。他跟自家的王妃又是合不来,现在也只能在安仁坊这边寻一个放松的机会。

    看着周南柔美动人的舞姿,赵颢想着自己的王妃。虽是国初历任太祖、太宗、真、仁四朝的名相冯拯的曾孙女,却是个让人感到乏味,却又善妒的女人。两女的身份天差地远,但给他的感觉则是有着完全相反的差距。

    要是她知道自己出来逛窑子,不知会不会向娘娘哭诉。

    想起自己亲生母亲,赵颢心中突然一阵虚怯,忙喝了一口酒压惊。他心中明白,自家的亲娘纵然再疼爱自己,也不会喜欢他私下里出宫来逛窑子的这些事。就是因为害怕如今的太后,赵颢连度夜也不敢,只能稍坐片刻就离去。

    就在过去也没几年的治平年间,当时赵颢的父亲,也就是先皇英宗赵曙,即位后不久便发病,不能理事,如今的太皇太后出来垂帘听政。等到父皇病愈,太皇归征,赵颢的母亲仍不许赵曙亲近嫔妃。

    曹太皇当时让人传话劝诫:“官家即位已久,今圣躬又痊平,岂得左右无一侍御者。”

    而身为曹太皇的亲侄女,又是自幼被抚养在宫中,关系如同母女一般亲近,但赵颢的母后还是硬邦邦的回话道:“奏知娘娘,新妇只嫁得十三团练,即不曾嫁他官家。”

    这件事在京城穿得沸沸扬扬,隐隐的,还有人拿隋文的独孤皇后来比较。曹太皇当年被仁宗立为皇后,从来不干涉仁宗在后宫中宠信谁人,故而人人称其盛德。但现今换作了评价高太后,世人不便说其悍妒,便用严肃两个字来形容。

    也因此,先帝英宗虽然有嫔妃,但赵顼、赵颢他们排在前头的兄妹几个,可都是一母同胞。

    对于如今大宋国的皇太后,太皇太后压不住,先皇也压不住,而皇兄当然也凹不过。她想日日见到儿子,赵颢、赵頵两兄弟便都留在了宫中。

    在前两年,有个姓章的小臣说赵颢他和他的四弟赵頵已经成年还留在宫中,于礼不合,当赐邸于外。当时赞同此事的人不少,如今的宰相王安石,也上书表示同意。但当太后一通火后,那个小臣就被赶出京去,连王安石都不敢再说什么,几年过去了,也没人再提这茬事。

    赵颢本身也有一份心思在,所以也没有离开宫中的打算。不过最近宫中喜信频传,而自家则是闱内生乱,他心中就有些烦闷,才会出来散散心,否则,他肯定是在宫中做一个老实听话的乖儿子。

    这是赵颢的秘密,从未对外人道。当然,雍王殿下并不知道市井传言的威力,他自以为隐秘的举动,早就传遍了京城,而监察京中内外的皇城司那边,自然也收到了报告。要不是顾忌着高太后,早就给御史和皇城司捅上去了。

    一杯酒喝下去,摇了摇头,雍王殿下不去再想那些让他烦心的琐事,很快沉醉于眼前的歌舞之中。

    韩冈从王安石府回来时,李信也回来了,不过他看起来脸色并不好,大概是在三班院中受了点气。

    安慰了他两句,韩冈不由得叹了口气,这就是机遇和机缘的差距了。

    当初赵隆、王舜臣和李信三人都是几乎同时跟随起王韶,只是后来李信被张守约调了去,三人的道路便分了岔。跟着王韶的赵隆、王舜臣都是靠着军功直接得官,名字直接呈到天子面前,得官前的试射演武只是走过场,三班院也刁难不了他们。

    但换作是李信,他是被推举来试射殿廷,通过后才能得官。没有过得硬的军功,在三班院受到刁难也不足为奇。

    而当初跟韩冈一起上京的刘仲武,情况跟李信一样。他能够一切顺遂,那是因为他有着向宝的荐书。出自京营,当时而且还兼着的向宝在三班院颇有几分人缘,所以没人跟刘仲武过不去。

    三班院和最近新近成立的审官西院,虽然要向枢密院负责,但实际上都是**,不过韩冈的关系还延伸不到三班院中,真的要找人帮忙,也只能抓瞎。

    韩冈很清楚,李信的才能的确出类拔萃,绝不输给西军中那些声名鹊起的年轻将校,但他沉默寡言的性子,让他很难一下子得到他人的看顾,只有日积月累的相处,才能看到李信出色的一面。

    不过只要给李信上场演武的机会,一个‘绝伦’的评价肯定是少不了的。虽然韩冈有些担心,但试射殿廷就在眼前,应该不会再生枝节。

    倒是韩冈自己这边让他有些烦。从他抵京,到现在才不过半日过去,递了名帖要拜访他的官员已然为数不少,大概是存着通过他跟王安石拉上关系的心思。韩冈望着堆满了桌上的名帖,头疼欲裂。不加理会是不可能的,但全部会面更不现实。可是如果要在其中挑挑拣拣,他也弄不清哪人可见、哪人不可见、哪人可见可不见。

    韩冈今夜已经叹了好几次气了,官场上的应酬交接的确很麻烦,尤其是京城,不像秦州那么单纯。他探头望望隔邻,理应热闹非凡的王韶那边,这时候则是安安静静。

    韩冈前面已经把王厚托他转交的信件给了王韶,里面的消息想必不是王韶想看到的。韩冈是刻意在明确了自己的站队之后,才让王韶知道他跟自己的姻亲关系已经不复存在。

    王韶方才看了信后,虽然没有痛哭流涕,但也免不了伤心动情。平日总是坚定如花岗岩一般的眼神,今夜却是泛起了水光。他摇头叹息着:“想不到出了这等事。公庥也不过四十,竟然一病不起。还有……”

    韩冈被王韶看了一眼,见他又是摇头一叹,没再说下去。

    公庥是韩冈岳父的字,也是王韶的前任小舅子,与王韶交情匪浅。而今年发生在江州的一场夏季疫症,必然不会仅仅针对韩冈的聘妻和岳父,少说也要夺取上百人的性命才能够资格称为疫。王韶的亲朋好友中怕是还会有一些噩耗,只是没有传消息过来。

    不过王韶并没有在悲伤中沉浸多久,很快就从伤感的情绪中拔出来,跟韩冈说起正事。尤其是王韶几次面圣时,天子多次提及韩冈的事,都跟韩冈本人说了。

    听着王韶的意思,韩冈这才知道他这次入京应该是能够面圣的。也是天子有心要见他,所以才让他往京中走一遭,否则直接就从秦凤调任了——韩冈并不是京朝官,调职其实并不需要到京中走过场。

    韩冈对此是有一些心理准备的,王厚都能见天子,自己被皇帝接见也是理所当然。只不过现在情况不一样了,王韶都在怀疑王安石那边会不会阻止天子招韩冈入觐。

    堵塞天子言路是每个权臣都想做的事,而让天子只听自己说话,更是臣子们所梦寐以求。王安石虽然是正人君子,但并不代表他喜欢看到天子面前有人说他的不是、不断的给新法挑刺。

    韩冈是支持新法的,还出了几个主意,对新法的推行有着不为人知的殊勋,而且他还是河湟拓边的中坚力量,怎么看都是变法派的干将。但是韩冈对眼下炙手可热的进军罗兀的计划,却完完全全的站到了反对派的那一边。

    韩绛那边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大军齐集,钱粮皆备,从上到下都知道要打仗了,这样的情况下,没有可能突然收手,就是天子也很难阻止烽火燃起。韩绛又是宰相,他在外领军,枢密院管不到他头上,天子的诏令他也完全可以不加理会。韩冈在天子面前说什么没用,最多也只不过是证明一下自己的先见之明罢了。

    只是不论是从眼下朝局的稳定上,还是从维持与韩绛的关系上,王安石都不便让韩冈去动摇天子对横山战局的信心。尽管韩绛一旦得胜,回来后王安石也得避他锋芒,但凭着王、韩两人的交情,以及共同的政治利益,王安石都会对开拓横山一事鼎力相助。否则让韩绛听说了王安石在战前放了韩冈在天子面前进了谗言,等于是把韩绛往政敌的方向推去。

    而且对王安石来说,他也不想听到有人反对陕西的战事。司马光连上三本,先是反对整修长安城防,继而反对河湟开边,最后就是对横山的战事大加指责。旧党赤帜所反对的,正是新党要支持的,如果其中出现了一点动摇,就等于是在大堤上开了个口子,让反变法的一派乘虚而入,由此为切入口,重又开始攻击新法。

    以己度人,韩冈自问处在王安石的位置上,也会想着把反对的声音都给赶出朝堂去。如果做不到全部驱逐,那就有选择的排除。越是思维清明、手腕出众的越不能留,只把那些仅会叫着大道理,实际上百无一用的废物,留下来让他们恶心人。

    韩冈突然失声笑起,真是闲得没事做了,竟然帮着新党想着如何打击政敌,还把自己给绕进去。

    见不到天子那就不见好了,反正迟早能见到的。如果今次的退让,换来的是远离鄜延路那个漩涡,这笔买卖就做得不算亏——他可不想自己的名字跟失败联系上。

    韩冈笑声未落,一名驿卒在院外敲门,递进来一封信,说是送信之人要见韩冈。韩冈把信拆开一看,里面没有信纸,只有一块薄薄的绣了鸳鸯的丝巾。韩冈算不得风流人物,在京城中,会送这等女儿家信物的也只有一人,他忙唤了李小六,出去把人接进来。

    果然是墨文,才一年不到的时间,周南身边的小女使相貌没有多大的变化,但个头已经蹿了两寸多高。

    墨文来到韩冈面前,行礼过后,小女孩儿很大胆的抬头与韩冈的眼神对上,“小婢受我家姐姐的嘱托,要传话给官人,不知官人可曾记得当日的三年之约?”

    “这不是你姐姐的原话。”韩冈摇头笑了笑,小女孩的脸上藏不住心事,她进来后老道的韩冈一眼就看出不对劲了,“你家娘子那里出了什么事?”

    “没……没什么?小婢只是怕官人忘了当初的约定……”

    韩冈的嘴唇不高兴的抿了起来,如刀如枪的眼神,盯得墨文越发的不自在,声音细了下去。

    熟视良久,韩冈单刀直入的问道:“有谁在缠着你姐姐?……既然你姐姐已经托付终身于我,无事不可直言。何须相瞒,直说无妨。”

    小女孩儿终于怕了韩冈仿佛能看透人心的眼神,低下头,吃吃的轻声道:“……是雍王殿下。”

    “谁?”韩冈愣了一下。

    “是雍王殿下!”

    “当今的二大王?!”

    “对!”墨文突然爆发一般的大声叫着,她又抬起了头,小脸上怒气冲冲:“就是官家的嫡亲弟弟!前些日子,有个侯强要姐姐陪夜,被姐姐拿着官人送的匕首给吓走了。但现在雍王殿下化名秦二,一直缠着姐姐……”声音中渐渐带起了哭腔,“官人,你不知道姐姐的性子,逼到最后,她真的会什么都不管不顾的!”

    韩冈看着眼含珠泪,雨带梨花一般的墨文,平和的笑了起来:“前次相别时我也跟你姐姐说过,我韩冈骗人的时候不少,可从不欺心。回去让你姐姐放宽心,过两天就去看她。天无绝人之路,一切放在我身上。”

    小女孩子很好哄,带着韩冈的承诺,墨文破涕为笑,放下心头大石一般的轻松走了。问明白她出来时有人随行,韩冈便也不派人护送。韩冈现在发现,他要头疼的事情变得更多了。

    ‘二大王啊,还真有些麻烦了。’

    跟亲王争风吃醋,韩冈是始料未及,的确是个麻烦。不过天子做不得快意事,难道亲王就能做得了?雍王殿下是以秦二的名义出来的,他易姓更名,必然是有所顾忌。要是他堂堂正正的表明了身份,事情可就要比眼下还要麻烦十倍。

    想了一阵,韩冈还是准备先试探一下能不能让周南脱籍,如果不行,大不了直接把人弄出京城去。天子没事都出不了东京城门,这管不了事的亲王的命令难道还能追出京城去不成?大宋户籍看似严密,但要做手脚也没想象中的那么难。

    据韩冈所知,章惇有位好友现今正在开封府中任推官。要想让周南脱籍,还得靠他帮忙。找来纸笔,韩冈匆匆写了一封信,折好后交给李小六:“小六,你去拿了我的名帖,往章府走一遭。”

    韩冈派李小六去章家递名帖,约时相见的时候,章惇却正在王安石府中。

    当初的三名深得王安石倚重的助手,现在还是三人,不过少了个吕惠卿,多了个前任宰相曾公亮的儿子曾孝宽。

    吕惠卿是因为父丧而不得不丁忧回乡,需要庐墓三载才能再出来。因为吕惠卿的官位还是太低,资格不够,王安石也没办法帮他争来一个夺情起复的诏书。现在代替吕惠卿主持司农寺内外事务,实质上统管新法推行的,是曾布。

    曾孝宽是曾公亮的儿子,一直以来都以宰相之子的身份行走,对王安石的事业帮助不小。如今要在开封府推行保甲法,他这个提点开封府镇界,正好有资格从中接手,来主持推广。

    原本因为曾公亮的宰相身份在背后,曾孝宽并不能算是变法派的核心成员,只能算是同盟。但现在,曾公亮因为李复圭的一首诗,而自请致仕,曾孝宽也便少了阻碍,进入了核心层,得以主持一项新法的推行,现在落在他手上的就是保甲法。

    眼下朝廷的重头戏尽管都在横山那边,但各项新法条令都是按部就班的在做着。而因为前一阵与王安石及他的新法,所展开的血肉横飞的死拼,反变法派也是元气大伤,被赶出京城的一个接着一个,参与的几个领头的,更是被发遣得远远离开。现在朝中的反变法派,几乎不敢再这种两面俱伤的手段。

    现在,反变法派也只能咬牙切齿的看着将兵法在陕西一步步实现。经过了卓有成效的推广,由几个指挥合并而成的‘将’,其数目在关西已经超过了二十个,拥有三万多士卒。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的扩充起来。韩绛手下的军队基本上已经整编完毕,出自延州帅府的军令,也多是通过各将的正将来处置。

    而今天,变法派的核心齐聚,则是针对在开封推广保甲法的商议。

    推行任何一项法令和政策,最关键的就是不能让百姓生乱。但现在已经有谣言在开封府内外传播开,说是推行保甲法,是为了籍民为兵,“已经有传言说所有登记在册的保丁,都会被征发为兵。”曾孝宽向在座的几位通报保甲法推行的现状。

    “可笑之至!”章惇对谣言嗤之以鼻,“令绰【曾孝宽字】你最好放手施为。这样的谣言,当用雷霆手段去处置!”

    曾孝宽点头道:“子厚之言正是孝宽本意。保甲法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货色,如陕西,早有弓箭社、忠义社,河北亦多忠义社。百姓团聚自保,以抗盗贼,天下无处不有。这些谣言,不是因为无知而传播开的。”

    曾布道:“关中隋唐时,遍设折冲府,以折冲都尉统领。如今天下虽然早已改为募兵,但关西旧日折冲府的根底还在。忠义社、弓箭社也以陕西最多。陕西推广保甲法应该更容易一些。”

    无论是弓箭社还是忠义社,都是陕西用来自保的组织,基本上是将一村或是一乡的精壮聚合成军。这一点的确跟隋唐时的府兵制有几分相像。府兵制的基本单位就是将地方划分成一个个折冲府,府中下辖六百到一千两百名士兵,都是良家子,平常居乡务农,战时闻召出征,而不是如今用钱招募来的兵员。

    “开封冗兵甚多,将兵法一行,厢军汰撤当会近半,而禁军亦是难免。开封驻军消减,保甲法不行,天子那里也难安稳。”王安石转对曾孝宽道,“此事还要多劳令绰。”

    曾孝宽躬了躬身:“不敢称劳。”

    “如果保甲法在开封推行得宜,就当尽速将其推广天下各路!”章惇说道,“荆湖溪洞蛮不服王化,多有下山做过之人,汉儿饱受欺凌。若将此法在蛮寨周围的汉家中推行,当有奇效。”

    曾布和曾孝宽交流了一个眼色,这章子厚当是看到了王韶的荣光后,开始不甘寂寞了。

    虽然荆州早在秦汉之时就已经是中国之地,但荆湖一带的山区,有着诸多溪洞夷族。千年来服叛不定,时有与汉人交恶,甚至有从汉代到今朝,隔三差五就叛乱的部族,如今辰州就有好几家正起兵作乱。

    不过王安石知道轻重:“此事并非急务,等横山事定再提不迟。”

    “横山之事,看好的人不多,韩玉昆那边也是不看好。天子现在要见他,该怎么办?”章惇忽然提到了今天刚刚进京的韩冈。不同于王安石、曾布两人,章惇并不是很看好韩绛在鄜延路的冒险。在他看来成功的几率大约是一半一半,很难让人权衡出高下。

    听到韩冈的名字,王安石不自觉的皱了下眉头,韩冈的事的确有些让人头疼。他看看几个得力助手,章惇是肯定站在韩冈一边,而皱着眉头的曾布则是与章惇不同,并不喜欢韩冈。自从当日听了韩冈三策之后,便对其就有了看法,总觉得韩冈心术不正,是唯恐天下不乱的那种人,绝不可重用。

    两边的态度都不会客观,王安石看向曾孝宽,“令绰,你有何看法?”

    曾孝宽想了想,道:“天子都想见他,一直都挂在心上。现在韩冈已经进京,也不便真的阻拦,那样做反倒是显得心虚……如果能让韩冈改弦更张,收起那番话,事情也就好办了。”

    “这事可就难了……”章惇略略拖长了声调,“韩玉昆行事刚直,几无偏曲,少有妥协。要让他在御前委婉曲意,怕是缘木求鱼。”

    曾孝宽听说过韩冈的事迹,比起张乖崖还要有侠客之气,也有班定远的几分风采,最近在蕃部拔剑斩了西夏使者更是一个明证。这样的人,当然都是执拗的性子,甚至有可能是一根筋走到底。要让韩冈在殿前改为韩绛鼓吹,的确是很难说服成功。

    “韩冈不过一个选人而已,招他入京,已是抬举他了,何必为其大费心神?”曾布很不快,“天子若是想起韩冈,就让他进宫面圣。如果天子不提,那也就罢了。左不过一个卑官而已,难道还能阻碍国是不成?!”

    章惇微微冷笑着瞥了曾布一眼。其实能在密会上,正儿八经的把韩冈提出来商议,等于是已经认同了他的地位。而以韩冈如今给天子留下的深刻印象,普通一点的朝官,都比不上他的影响力。加上韩冈本来就很容易得人好感,天子就此垂青于他,韩冈就此一飞冲天都不是不可能。

    如果韩冈能飞黄腾达,章惇是乐见其成。韩冈于他父亲有救命之恩,这等过命的私谊,比起同乡、同窗、同科的关系都要坚固得多。而且韩冈的年纪比自家小了二十岁,章惇也不担心他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压力……其实最关键的,就是韩冈的行事风格,实在很和章惇的胃口。

    “其实韩玉昆为人刚正,而且识量过人。虽然长于经史,疏于诗赋,若在往年,不过一明经,但如今进士科将改,以他的才学,考个进士出来也不难。日后前途不可限量。”章惇看了王安石一眼,想了想,没把后一句说出来。但王安石要为二女儿招亲的事,在座的都清楚。

    王安石敛容不语。其实对于二女儿的夫婿,他心中本来有了人选。今年登科的蔡卞,相貌、才学、家世都是一等一的,而且还他的弟子,人品早早的就了然于胸。这样的女婿哪里挑得出毛病,比起曾经让他起过念头的另外一人,要强出许多。

    只是发榜后的那段时间,因为韩冈提出的三条策略,使得新法的颁行速度陡然加快。几套政令齐下,一封封大诏出台,不但学士院几天一锁院,连中书的灯火都是日夜通明,王安石忙得连家都没回,就算回家,也是倒头就睡,醒来后,就又急急的入宫去了。

    等王安石听着蝉鸣,从案牍中抬起头来,都已是六月中。还未婚配的蔡卞早就被人抢了去做了女婿,新科进士也都被瓜分了个干净,自家女儿的婚事就这么被耽搁了下来。

    王安石对女婿的要求不多,家世清白,人品出众,才学国人即可,即便是寒门素户也无所谓,当然,相貌也须过得去。就是不能嫁到政敌家,不过也不能让女儿成为他人攀龙附凤的工具。

    这样看来,韩冈的确是个难得的人选。而且年后才二十,在这个年纪上,能如此相配的的确不好找。

    对于韩冈的人品,王安石很赞赏。不畏权势,坚持己见,这是难得的品格——尽管表现品格的对象是自己——加之不贪功求进,隐去了蕃部中的一剑,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名望,把功劳转嫁给瞎药,硬是逼得蕃部首领只能投靠大宋。虽然其中有点欺君的成分在,但一片为国的拳拳之心,可见一斑。所以天子完全没有计较——把天子的诏书丢一边的事,郭逵就曾干过,硬是瞒下了天子的诏令保住了绥德城——只会让赵顼更加看重。

    可是,既然韩冈如此出色,别人也不是瞎子,单是王韶就不可能放过他的……

    王安石忽而失笑,想得实在太远了,眼下可是在说要不要让他进宫面圣。不过王安石的想法与曾布不同,“还是不能给韩子华那里添乱。既然韩冈说不要功劳,那就随他的意好了,但事还是要做的,鄜延军中的医疗救治需要他去主持,这件事,他别想脱卸。至于天子那边,也没必要见一个选人,等韩冈积功转为京官再说吧!”

    王安石丝毫不给韩冈留半点情面,微沉而严重的神色,让人由此了解到,拗相公的名号可不是白叫的。

    章俞已经回乡去了,现在在京城中的宅子,只有章惇和他的妻儿住着。当章惇回到家时,已经是三更天了。

    而章惇的两个儿子,章持、章援,一个哈欠接着一个哈欠,但就是不敢去睡觉,而是在书房中等着父亲回来。

    章惇推门进了书房,开口便问:“大哥,四哥,功课做得如何?”

    章持和章援一个十岁,一个八岁,年幼易困,等到半夜,已经是迷迷糊糊的了,但听到章惇的声音,便立刻跳起来老老实实的行礼站好。如果章俞此时在场,多半就要笑说这么老实的孩子,根本不像他的子孙。

    少年时的章惇,行事荒唐,胆大妄为,甚至还被人告到衙门里去过。偷香窃玉的本事跟章俞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一个偷岳母,一个偷族叔的小妾,算是婶母,毫无士行可言。

    如此品行,加之出身方面的因素,在族中章惇是被人当作另类看待。可是他能有如今的成就,也是因为赌上一口旧年怨气的缘故。在嘉佑二年第一次中进士时,章惇才十九岁,比他中状元的侄儿章衡整整小了十岁。但就是由于在族中受到歧视缘故,便不肯屈居章衡之下,弃了进士头衔,下一科又考了个进士出来。

    不论是自信,还是才学,章惇都是第一流的,仅仅是品行上有些暇疵,所以愁困于人才稀缺的王安石,还是将他加以重用。而这样的章惇,对两个儿子的管束却是很严格,章持、章援每天的功课他都要亲眼看过才放心。

    从两个儿子今天学的经文中,抽了两句出来,询问其大义。见他们都能回答得上来,章惇忍不住绽开了一丝笑容,很爽快的放了两个小子回去睡觉。

    夜深人静,灯火幽幽。外面的更鼓咚咚的响着,可章惇仍是毫无睡意。他随手翻着摆在桌案上的一摞名帖。如今章惇官位虽然还不甚高,但受伤的权柄却是煊赫一时,接了曾布的班,做了检正中书五房公事,掌管所有发往政事堂的文字,赶着上来巴结他的官员并不少,摆在书桌上的名帖也从不见少。

    他每天都要随手翻一翻,权当作消遣,会从中挑出几个来见一见面。不过今天章惇并没有什么兴致,随便看了看就准备让人拿去收起,但其中一张正好在这时跳入他的眼帘,章惇的手一下便停了。

    将吸引了他注意力的名帖和附带的信件拿起来细看,章惇提声叫来昏昏沉沉的仆人。他把名帖一摊,“秦州韩官人的帖子是什么时候来的?”

    那个仆人是听说过韩冈的,章府的家人,一听说秦州韩官人就知道指的是谁。方才韩冈派人来送信时,他也留心记下,“回官人的话,是打初更的时候,韩官人的贴身伴当奉了韩官人命,送了帖子过来。”

    ‘韩玉昆倒还记得要找谁帮忙。’章惇笑了一下,对仆人道:“去把明德请来。”

    路明在睡梦中被人叫醒,头昏脑胀的就要骂人。但一听说是章惇请他,便忙把满腹的怨声收起。住在别人家里,当然只能客随主便。

    路明自从决定从商之后,便跟章惇拉上了关系。虽然韩冈曾经说过有事可以去秦州找他帮忙,不过远在秦州边境的韩玉昆,怎么能比得上京城中宰相心腹的章子厚,而且要做买卖,在京中也比秦州更能大张手脚,投靠谁对路明来说当然不是问题。

    路明只是没有读书的本事,但他胆大心细,见识甚广,又善于探听消息,所以虽然他在商人中还算是新人,人脉也还没有建立起来,但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跑了三趟京城之后,就已经有了点身家,不复当日的寒酸。而且要不是京城中大行会坐地分赃,身为行首的豪商们把持了贩卖的渠道,路明现在当已是腰缠万贯了。

    章惇没等多久,路明便装束整齐的来到了他的书房。行过礼,路明坐下来便问道:“检正唤在下前来,不知有何要事?”

    “韩玉昆今天入京了,不知明德是否已经知晓?”

    路明点着头:“在下已经知道了。事情还真是巧,方才韩玉昆的伴当李小六来送名刺,在下正好见到。还让他带了话回去。”他笑了一声“本还准备明年开春后,去古渭拜访一下韩玉昆,没想到今次就已经上京来了。”

    “既然明德已经知道,就不必我多说了。明天就请明德你去见一见韩玉昆,说我在樊楼定下位子,好好聚上一下。”章惇想了一想,“顺便把教坊司的周小娘子请来,最近她的名气可是越来越大了,中书里面都有人提过她。”

    路明犹豫了一下,道:“他事检正尽管放心,路明必然办得妥当。只是教坊司的周南,还请检正不要请她来献艺。”

    章惇心中生疑:“这是为何?”

    “周南对韩玉昆一往情深,她吓走高密侯的匕首还是韩冈当日所赠,的确是教坊中难得的贞烈女子。若是仅仅如此,她日后能归于韩玉昆,也算是一桩美事。可是如今二大王正倾心于周南……”

    “雍王!?”

    “正是雍王!”路明点头,“只是化了名字,但市井中已经流传开来。韩玉昆年纪轻轻便已经立下了这么多的功劳,前途不可限量,若是因为一个妓女就恶了雍王,毁了前程,就实在太可惜了。”

    路明弃儒从商,换作是普通的士大夫,肯定是鄙视加疏远。不过章惇并不在意这些。他是福建人,家乡山多地少,工商之人不比农民更受人歧视。倒是北方出身的士大夫,惯于土里刨食,都看福建人、乃至整个南方的士人不顺眼,国初时有南人不为相的说法,而司马光也说过‘闽人狡险,楚人轻易’,地域之间的歧视可见一斑。

    章惇对路明的态度则很明确,‘即便是鸡鸣狗盗之辈,也还是可以一用。’

    不同于王安石的观点,认为孟尝君只重鸡鸣狗盗、因而国士不至,治国要找的是那种得一即可‘南面而制秦’的贤才。章惇一直都是抱着物尽其用的原则,只要有一点长处,总有用得上的时候或地方。

    路明虽然无甚才学,但做生意还是有点水平,而包打听的本事,则更是让人惋惜他为什么不是皇城司中的成员。今夜的表现,也更证明了这一点。

    不过章惇跟路明的想法不一样,“这件事得韩玉昆自己来处置,你我越俎代庖反为不美。以韩玉昆的才智,他定然会有所取舍。”

    ……………………

    夜半时分,大内武英殿中仍是灯火通明。

    赵顼俯身望着群山中的无定河,眼神定定,许久也不眨一下眼睛。半天后,他才出声问道:“宋卿,你是殿帅。你说说今次兵发罗兀,还有哪处有疏漏?”

    步军副都指挥使宋守约没有动弹,只是皱起了眉头。虽然从官职上,副都指挥使上面还有都点检、都指挥使等职位,但实际上,都点检自赵匡胤做过后,开国后就不再授予臣子,只是空名而已。而都指挥使,也常常空缺。三衙管军之一的侍卫亲军司步军副都指挥使已经是当今武臣中屈指可数的高位。

    宋守约形貌严重,平日里总是挂着一张脸,盯着人时,一对眼睛就如冰山一样没有半点情绪蕴含,冷冰冰的,让三衙的兵将望而生畏。而且他更是有名的御下苛刻,宿卫宫掖时,嫌夏天的蝉鸣躁耳,便下令将树上的蝉虫全都赶走。

    宋守约自在三衙任职的这几年来,每到夏日,进入宫中的官员,都能看到一群士兵,汗流浃背的举着竹竿往树上扑打着,守卫宫中的每一颗树不受蝉虫的侵扰——安安静静的夏日深宫,也就成了东京城中的一大特色。

    但宋守约在这时候却是没有板着惯常的棺材脸,反而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已经是三更天了,可天子仍未入眠。自己年岁大了,睡眠少点无所谓,但赵顼的身体本就不算好,再熬夜下去,说不定就要病倒。

    他没有理会赵顼的询问,反而劝谏道,“官家,横山那里,韩相公已经筹划妥当,兵精粮足,领军的种谔亦是老于兵事,已是万全之备,官家勿须忧心。还是早点歇息去吧,明日还要上朝。”

    赵顼嗯了一声,却还是没抬头。

    能否控制罗兀,将决定横山的归属。即将开始的一战,也便决定了西夏的国运。此前的历次小规模的战斗,都是以大宋一方获胜而告终。一次次的胜利,如同吹气球一般把赵顼对军队的信心给膨胀起来,一战定乾坤,这样的诱惑,是赵顼所无法抵抗的。

    方方面面都考虑到,赵顼自问已经做到了最好。鄜延那里,拥有最为精锐的将领和军队,拥有足够的粮草储备,而韩绛并不以此自得,对每一方面都要求做到最高,基本的兵粮不提,对军中医疗也是极端的重视……

    “对了。”赵顼像是想起了什么,“李舜举,今日是谁在中书值守?”

    一直随侍在天子身边,如幽魂一般站在殿中一角的李舜举站了出来,“回官家的话,是冯参政。”

    “你去问问冯京,韩冈何时能到。一旦韩冈抵京,就让他越次觐见。”

    西北大战即起,东府政事堂和西府枢密院为了能及时处理紧急军情,依故事都会留下一人值守。

    今日东府中有参知政事冯京值守,李舜举奉口谕匆匆而来。中书的馆舍中,也有着让人睡觉的房间,李舜举本以为冯京会在内间小睡,却没想到这个时候,他还坐在灯下读书。

    冯京起身拜礼之后,肃立在李舜举身前,听着天子的近侍把上谕传达。但接下来的情况,却不是冯京下拜接旨的惯常戏码,而是一动不动的站着,双眉向危险的角度上挑,眼中怒火隐隐燃起。

    李舜举心中咯噔一下,知道事情不对了。

    “不知韩冈究竟是何方人氏?”冯京慢吞吞的开口。缓慢的语调中,明显的参杂着大量愤怒的成份,“是哪一路的监司,还是缘边要郡的守臣,又或是有紧急军情需待他面禀天子?!”

    这下轮到李舜举低头:“……是秦州缘边安抚司机宜。”

    “秦州缘边安抚司的王韶不是来过了吗?天子难道没见他,又要见韩冈作甚?韩冈区区一个选人,非是因功进京,只是调任而已,连觐见都不够资格,何谈越次?究竟有何先例故事?!”冯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砸向李舜举,不经意的却透露了他对韩冈的了解。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天子这大宋只有一个,每天能接见的人数也是有限,而想要见到天子的臣僚,却数不胜数。所以面圣的机会,是人人争抢。为了平息这样的纷争,便有一份顺序表排了下来,哪一天,该谁人入对,都有定数。但天下间总有突发之事,总会有人有实际需要,必须要尽快见到天子,所有就便有了越次入对这一说法。

    不过大家都在排队,你想插队总得有个让人信服的说法。故而有资格打破次序的,要么是要有足够的身份地位——普通的监司官和州官还不够资格,必须是要郡、要路的守臣——另一个,就是身负紧急军情,备天子询问,而韩冈,两个都不是。

    “……”李舜举沉默着,就算想说话也不敢开口,他只有传话的资格,公事上没他插嘴的份。

    冯京居高临下的瞥了李舜举一眼,重重怒哼一声,显是怒气仍在,但口气已经和缓了下来,“如今依序等待面圣的尚有百人之多,皆是身荷军国重任。韩冈不过一偏鄙小臣,却能跃居众人之上,有乖常理,必会惹来议论,对韩冈本人也非是好事。他连京朝官都不是,仅仅是个选人。虽是小有才智,薄有微功,但越次觐见,奖誉过甚,岂是周全之道。你回去回复官家,朝堂之事,祖宗自有成法在,当依此而行,陛下谕旨,臣不敢奉领!”

    冯京冷冷的拒绝了天子的谕旨,说是为了维护朝廷惯例,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对王安石的反感。冯京并不是新党一派,他升任参知政事,本就是赵顼秉持历代宋帝处理朝堂政局时,所惯用的‘异论相搅’手法的结果。

    韩冈来自秦州王韶门下,很明显就是王安石一派。今次天子连夜点名要让他越次入对,冯京怎么想都是有人为了他在天子面前说了话。在冯京看来,韩冈这等新进逢迎之辈,如同见缝就钻的苍蝇,实在让人很难对他们升起好感。

    冯京不想看到韩冈坏了朝堂上的规矩,没有理由为了一个选人,而改变维护朝廷秩序的成规。又非地方主帅,又非军情在身,这样的地位,实在让人看不到他越次入对,在天子面前能有什么作用。将天子的口谕丢在脑后,冯京决意维护朝廷秩序。

    阻了天子无视朝规的口谕,冯京也有了点淡淡的自得,‘幸好是我,若是王禹玉【王珪】听了,肯定不敢有所推搪。’

    冯京不把圣谕当回事,李舜举也不敢多话,这样的事多了去了。莫说口谕,就是天子亲笔写的手诏,被宰执、两制打回来的情况也是常见。

    宰执们处理的决议,天子若是反对,便会被一通拒谏的指责给淹没。反倒是天子诏令,宰执们看不顺眼就可以不加理会,皇帝也没辙——几乎所有的诏书前面,题头都是‘门下’二字【注1】,其含义就是诏书必须经过门下省的审核,才拥有颁行天下的权威。这一条例从唐时,一直传到宋朝。如今中书、门下两省合一,并称中书门下,也就是政事堂。

    故而冯京拒绝赵顼的口谕,他是理直气壮。

    李舜举哪有说不的资格。本朝的内宦,大约是历朝历代以来最没有地位的。完全没有汉时十常侍把持内外朝政,更不似唐时的神策中尉,想换皇帝就换皇帝。朝中内外事,宰相无处不可干预。他们这些内侍,如果恶了宰执或是那里让言官看不顺眼,一封弹章上去,就算天子也不一定能保得住他们。

    躬身应承下来,李舜举就要回去覆命。可冯京忽而又叫了一声,“等等……”

    李舜举连忙转了回来,听候冯京发落。

    “李舜举,你此时奉天子口谕过来,难道官家现在还没有就寝?”

    李舜举一呆,心道冯京怎么说起这事,但还是得老实回答:“官家的确还没就寝。”

    冯京双眼重又泛起怒意,厉声喝骂:“如今已是三更天后,官家却尚未安寝。你身为天子近侍,如何不加以劝诫!?”

    李舜举低声回道:“官家在武英殿中,与宋殿帅商议军事,下官不敢打扰?”

    “天子行事不当,难道你们就不能规劝?就看着官家中夜不眠?传到宫外,外人不知天子勤政,反倒以为官家耽于嬉乐……在这样下去,太皇太后和太后还能看得过去?是不是得换一个敢说话的跟着官家!”

    冯京疾言厉色,李舜举吓得不敢抬头,连声请罪。

    而拿着李舜举发作了一番,冯京瞪了一下眼,把他赶了出去。

    李舜举如逃命一般急匆匆的走了,冯京犹有余怒,端起杯中冷茶一饮而尽,又重重一声把茶盏顿在了桌上,‘这王介甫,前日任用新进之辈,好歹还是进士出身的京朝官。现在韩冈不过一选人,素无重名,又无出身,竟然还让他越次入对。真是越来越过分了!’

    ……………………

    韩冈并不知道自己倒霉的被误伤了,兀自安然入睡。

    抵京后的第二天,是冬日里最受人欢迎的无风的晴天。当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棱,射入室中的时候,韩冈已经醒来。离开温暖而让人留恋的被褥,起床后,他匆匆梳洗了一番,吃过早饭,跟王韶说了几句,便起身前往中书等候发落。

    韩冈是奉了中书的命令,从秦州赶到京城的。他现在已经知道,这是因为王安石是想把他调去鄜延帮着韩绛。但昨天跟王安石闹了一点不快,韩冈便想着要怎么拒绝这个让人麻烦的任务。

    韩冈并非朝官,也不用赶在上朝时去宫中。他要去的中书门下,只有朝会之后,才会正式开始办公。慢悠悠的骑着马抵达宣德门前,偌大的广场是空空荡荡。拿着中书发到手上的文字,顺利的从右掖门进宫,韩冈直往中书省的馆阁行去。

    通过中书省的一名公吏呈了名进去,跟一群同样等待宰执召见的官员们一起,韩冈在门厅处坐起了冷板凳。他在这些官员中显得很年轻,不少人都多看了他几眼。

    等了许久,韩冈只见门厅中的官员越来越多,却就是不见有人被召进去。

    “今天怎么这么慢的?”有人低声抱怨起来。

    有人消息灵通:“政事堂里现在人手少,王相公今天又被留中,如今政事堂中只有冯大参一人。”

    众人恍然。如今政事堂中,名义上有两名宰相,一名参政,但眼下韩绛在关西,王安石今天朝会后又被天子留在崇政殿中,只有冯京一人处置公务,当然快不起来。

    “王禹玉不是已经任参政了吗?怎么他没来?”

    “王禹玉前日才上了第一份辞表,至少还要七八天才能成事。”

    王禹玉就是擅长以金玉为诗、人称至宝丹的王珪。他已经被内定为参知政事,现在正处于辞让名爵的阶段。等到辞个几次后,才可以正式的担任一国副相。

    韩冈就一旁静静倾听这群官员闲极无聊的谈论着朝廷上的各种传闻,时间一点点的过去,不知过了多久,一名中年公吏走进门厅。

    厅中顿时静了下来,几十双眼睛看着这名公吏。

    “秦州韩冈。”公吏叫着韩冈的名字。

    韩冈应声而起。

    “请韩官人跟小人来。”公吏的声音平静得毫无起伏,转身便要往里去。

    韩冈微微一愣,周围突然尖锐起来的视线仿佛如针一样刺着皮肤。正常情况下,普通官员都没有单独谒见宰执的资格,必须跟着七八个官员一起去拜谒。他刚刚得罪了王安石,现在却还单独叫进去,难道他还如此看重自己?

    “只有我一人?”韩冈追上去问道。

    中年公吏没有回答,只是重复道:“韩官人,请跟小人来。”

上一页 《宰执天下》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