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宰执天下》->正文

第三卷 六三之卷——开封风云 第三章 参商稻粱计

    八月的秦州,平静得紧。

    没有外扰,没有内忧。风调雨顺的太平日子,除了树上的知了不停声的在叫着,就没有别的让人烦心的事了。

    可知州沈起却是烦躁得脑门上、脸颊上都生了一片疙瘩。听着单调的蝉鸣,他恨不得像京中的殿帅宋守约一样,命人将衙门里的大树上的秋蝉全都给打掉,好让自家的耳边能得一点清净。

    这两年来,他无大功,无大过。没在熙河战事中捞到便宜,但也没有被西贼所败,而吃到苦头。前日的德顺军被困,笼竿城既然未破,那他也就没有什么罪名。

    安安稳稳,和平安定,这是秦州的三十万大宋子民梦寐以求的生活。

    不过这样的安稳,正是沈起所不想看到的。

    泾原路的蔡挺走了,在京中做了枢密副使;熙河路的王韶也走了,在京中转眼就要做上枢密副使。

    就他沈起还在这里!

    看着临近两路的主帅一个个飞黄腾达,沈起心急如焚。喝到嘴里的凉茶,压不下心头的焦躁。遮在头顶上的树荫,只能挡住秋老虎一般的炽烈阳光。

    身为边臣,求着盼着的就是军功,要不然他眼巴巴的跑到西北来吃什么苦?!

    这鬼地方,春天沙尘,夏天暑热,秋时就要防备着西贼,冬天又冷得厉害。哪比得上东京城的安逸?就算不能留在京中,以他的身份地位,求个江南美地的差遣也非难事。

    可他就是贪着泼天的功劳来到了秦州,只盼望着能在此地沾一点韩稚圭的福运,能让他大展拳脚一番。

    可惜的是,李师中和郭逵都没能从王韶手上分到的功劳,他同样没有能得到。

    河湟那么大的一块饼,熙河路上下吃得差点撑死,却一点也不留给外人。

    王韶当了执政,高遵裕成了贵官,韩冈像甩狗屎一般将罗兀、咸阳的功劳全都扔了,还照样升到朝官上——国子监博士!从七品!还有那苗授、王舜臣、王厚、傅勍、赵隆,全都加官进爵,一个个仿佛是腰肋下绑了开封李家的烟火,点了火后就直往天上冲,

    而秦州上下,则几乎都要饿死。

    钱粮都支援了熙河去,但熙河还是吵着说不够,沈起连续两年的考绩也就是中平。而张守约那边又有多久没升官了?景思立好不容易抢到一个参加河州大战的位置,偏偏还战死了!整整两千秦凤精锐,全都成就了禹臧、仁多两家名声。就一个王存得了个坚守城池的功劳,但退敌的首功还给王舜臣拿走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

    沈起几十年来,读了那么多遍圣贤书,没有哪一次像现在这般,觉得圣人说得话当真是太有道理了!

    站起身,围着院中的老槐绕起了圈子。沈起一身薄纱外袍,背后却都被汗水湿透了。两个侍妾给他打着扇子,都没让他少流点烦出来的热汗。

    眼下秦州是打不起来了。会州、会州,秦州北面的会州,柔狼山以南的这一片地,若是打下来,离着兴庆府就没多远了。可眼下常平仓中也没多少存粮,天子更不会支持任何冒险的行为。

    沈起的脚步停住。

    但熙河却还有机会,湟水之滨的董毡不过是将一个拖油瓶送到了巩州蕃学,并没有表现出让人满意的恭顺之心。而北面的兰州,也同样被并不顺服的禹臧家控制着。

    王韶现在离开了熙河,而高遵裕又做不了熙河主帅。如果能抢到这个位置,即便只能派人试探,他都有办法让一场斥候间的战斗,变成连绵一路的血战。到那时,就是他建功立业的机会了。

    ……嗯……不是他为了自己的加官晋爵而妄开边衅,实在是那些吐蕃蕃人不可相信,应当剿之而后快。安定了吐蕃人之后,才好北上兴庆,平灭西夏。

    主意已定。

    接下来,沈起要考虑的就是,该如何得到熙河经略这个位子。

    ‘该走谁的门路呢?’

    这是个问题。

    ……………………

    再有十天,秦凤转运使路中报名参加今科锁厅试的官员们,此时已经到得七七八八,或前或后的到了转运司衙门这里报了到。算到最后,就只剩韩冈一人未至。

    “韩冈是不是不敢来了?”蔡曚冷言冷语。他在秦凤转运司的时间不多了,已经有消息说,要将其调任到蜀中或是荆湖去。

    “大概是有事绊着了。”年初的时候,也就是河州大战期间,蔡延庆在陇西待了不短的时间,多多少少知道一点有关韩冈的情报。“听说他的两个小妾都有孕在身,说不定现下正在等着。”

    “原来是个贪恋女色的巫蛊之徒罢了。”蔡曚冷笑了两声。

    “韩冈若是只有这么简单,如何能屡立功勋?运判还是不要随意臆测。”

    “韩冈擅长捧拍之术,若非如此,如何能三天两头的升官。”

    “蔡曚!”

    蔡延庆直接叫着僚属的姓名,眼神冷冽。在士大夫的交往中,如果当面直接叫着对方的名讳,那就是很严厉的叱责了。

    蔡曚神色也变了,嘿嘿冷笑起来:“转运这般维护韩冈,难道是想着接王韶的手?!”

    ‘这个时候怎么就聪明起来了?’蔡延庆皱起眉。他的确有意接手熙河经略司,转运之功,绝对比不上一路统帅的功劳。但要想得到这个位置,就必须让天子点头。这其中,王韶等一众熙河官员的发言权将会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只是他口中不能承认:“熙河经略由谁接手,那是天子和政事堂考虑的事。运判未免想得太多了!”

    “究竟如何,各自心知。”蔡曚起身,向着蔡延庆一拱手,“下官尚有他事,先行告辞。”

    临走出门时,他又回头,“下官既然同判锁厅试,就不会任凭一个滥竽充数之辈混迹于朝堂之上。朝廷抡才大典,也容不得有人将私相授受。”

    “运判说的是,自当如此。”蔡延庆,

    蔡曚狠狠的一甩袖袍,转身离开。

    蔡曚也只有在这个场合,才有机会为难韩冈。出了锁厅试之后,官品已在蔡曚之上的韩冈,根本都不必用眼角瞥他一下。

    蔡延庆抿起了嘴。如果给蔡曚坏了事,为了一个贡生资格而跟韩冈结下了仇怨,那还真是冤枉到了极点。

    韩冈此人,终究不是池中之物。就算能在这里给他一个绊子,终究也不可能拦住他一辈子。这样的人才,迟早要升上去的。疯了才会与他结下这样的死仇。

    何况韩冈的才学并不差,只是与所有的陕西士子一样,拙于诗赋罢了。驻扎在陇西,参加河州大战的时候,蔡延庆与韩冈就有过几次深谈。

    从谈话的过程中,能看得出韩冈在经义之上浸淫甚深,并未辱没张横渠的名声。而策问更不必说,见识、眼光就已经决定了他写出的策问的水平,只要稍稍注意一下文字,到了礼部试和殿试时,都不会输给任何人。

    与其他一同参加锁厅试的官员的平均水准,韩冈要在锁厅试上得一贡生,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如果蔡曚想在其间下黑手,多半会是落到作茧自缚的笑话。

    ‘不如就这么做好了’

    蔡延庆没有干涉蔡曚的意思,让他自去闹笑话。闹得大了,他蔡延庆再出手相助,这个人情当要卖足!

    ……………………

    辞别了父母,辞别了两个最为亲近的妾室,与照看两个孩儿的云娘打了个招呼,韩冈便启程上路。

    从陇西到秦州的两百里地,韩冈只待了两个伴当。熙河经略司中上下,有上百个职位,但其中就是没有一个参加锁厅试,好跟他一起同行。

    韩冈的博闻多才,在熙河十分的有名。一听说他要参加锁厅试,原本有心的都各自散了,就没人敢去跟他争位置。锁厅试失败的后果,他们承受不。

    一路来到秦州,韩冈在西门前亮出了身份,守门的城门官连忙将他送进了城中。

    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来到这座边陲要郡,韩冈走在路上,都在对比着记忆中的城市和现实的差别。一直走到城中央的衙门前,与几个的没有功名的读书人擦肩而过。

    韩冈并没有打算在外面找地方住,他家就在秦州城中,那间小院虽然不大,但布置也足见匠师心中丘壑,不是等闲的人物。

    唤了一名伴当将行李送到自家的旧院,韩冈自己仰头而入。同时参加锁厅试的只有区区在内的十来个人,其中还有一张很熟悉的面孔。

    慕容武已经有了明经的出身,但他有着更高一层的心思。一看到慕容武,韩冈就会记起他曾经见过一面,就当即魂归道山的凤翔知府李译,那个家伙还真不关他韩冈的事,完全是被疾病打到的。

    “思文兄,好久不见!”韩冈上前打着招呼。

    “原来是玉昆!”慕容武惊喜无比,他一直都在等着韩冈,现在终于可以说上些话来。他立刻跨前两步,亲热的拉着韩冈的手,“你可终于来了。”

    凤翔府天兴县主簿拉着韩冈的手,亲热无比:“旧岁一别,两载倏忽而过。不意这一别之后,玉昆都已经是名满天下了。”

    “思文兄太夸赞了,小弟只是薄有微名,侥幸而已。”韩冈谦虚着,“前日收到信函,知悉思文兄也将参加锁厅试,小弟可是惊喜不已,今次上京可是有伴了。”

    慕容武哈哈笑道:“多蒙玉昆吉言。”

    韩冈陪着笑了两声,又问道:“只是思文兄已经一榜明经,不知怎么有心再来考上一次进士?”

    慕容武已经有了明经的身份,也算是个出身,只比进士差上一等而已。韩冈对此是有点惊讶,基本上没听过考了明经之后,再去考进士的。

    慕容武叹了口气:“今次的机会难得啊。诗赋改经义,南方人措手不及。如果这一科赶不上,日后根本就不会再有如此好的机会。愚兄当年就是因为诗赋不成,才选了明经。如今进士科改考经义,当然得搏上一搏。”

    他冲着从转运衙门中出来的几位官员呶呶嘴,轻声道:“若在平日里,哪一科都不会有这么多现任官锁厅。可今科不同。不包括玉昆你和愚兄,另外的十三人中,还有四个是辞了正当任差遣的。”

    “原来如此!”韩冈点点头。

    这世上还是聪明人多,科举科目改换的这点关节,他能看得出,其他人当然也能看得出来。不论是参加锁厅试的人数,还是其中的现任官的比例,应当都是远胜过往的一次。

    慕容武犹在叹着:“现在都是在赌了。一个差遣得来不易,今日辞了,下一次再轮上,就不只是猴年马月了。但如若得中进士,那情况可就不同了。”

    韩冈默然点头。天下文官两万,但京朝官只占十一,而官场上的进士,也仅有两千人。这两个十分之一,基本上就是重合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京朝官不是进士,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进士不是京朝官。

    一般来说,只要中了进士,升了京官,差遣就不会缺。

    故而慕容武就艳羡的对韩冈道:“选人毕竟不比京朝官。玉昆你到政事堂走一趟,当场就是个差遣,挑三拣四都没问题。我等选人,就只能在流内铨外守阙了。”

    “以思文兄之才,日后一榜进士,京官朝官也是等闲。”

    慕容武陪着韩冈往里走。迎面而来的官员中,有不少人认识韩冈,就算没见过,听着身边同伴提醒,也都知道名闻关西的韩玉昆来了。

    韩冈的晋升速度让人匪夷所思。向他投来的羡慕、嫉妒的眼神,也是韩冈所见惯的。但该有的礼数,这些眼神的主人却没有一个敢缺。韩冈的官品,眼下在转运副使刚刚离任的秦凤转运司中,也只有蔡延庆高过他一头,就连转运判官蔡曚都已在韩冈之下。这样的身份,没几个敢于在礼节上有所疏失不敬。

    与这群官员行礼问候,一番纷扰之后,韩冈方才脱身出来。

    刚刚转上一条长廊,无巧不巧的,蔡曚正好带了数人,面对面的走了过来。

    与韩冈对上眼,蔡曚便停下了脚步。

    从品级论,蔡曚低于韩冈,不至于要避道,但先行行礼却是应当的。但蔡曚站着没动,而韩冈停了一下,便主动上前拱手:“韩冈见过运判。”

    见韩冈先有动作,蔡曚这才板着脸,回了一礼,就径自扬长而去。

    看着蔡曚走远,慕容武便道,“不是听说玉昆你跟他不和吗?怎么还对他先行礼!”

    “既是锁厅试同知,礼法上已是吾等师长,自是要让上一让……前面思文兄推着小弟,难道不是在提醒吗?”

    慕容武呵呵两声,笑而不语。

    参加科举,主考官与考生之间,理所当然有着师生之谊——也就是所谓的座师、门生的关系。在唐代,甚至有着传衣钵的说法。虽然本朝的太祖皇帝因为不喜官员结党,在礼部试之上,又设立了殿试,所有的进士,便都成了天子门生。不过在下面的贡举中,却并没有严令禁止这样的师生关系——因为并不需要。贡生中不了进士,第二次就要重考,无法稳定下来的师生关系,朝廷也不需要顾忌。

    只是这个名分依然存在,韩冈尽管根本就看不起蔡曚,还在熙河的时候,他还将蔡曚压得束手无策,一点面子也不给。但换成是眼下的情况,他却不会做些坏名声的事。何况遵守一下世间通行的习惯,也不会掉块肉。

    而就在长廊外侧的庭园里,被几株郁郁葱葱的桂树挡在后面的凉亭中,一人收回视线,“官位在他这个年纪,已经算是绝高,却难得还如此守礼,你那个运判就差多了……张横渠还真会教徒弟。”

    蔡延庆笑了,意味深长的道:“若非如此,韩冈哪能得到如此多人的看重?”

    与蔡延庆对坐在凉亭中的那人有些苍老,年岁五六十的样子,但一对眼神却是犀利深刻,仿佛能穿透人心。如果这等眼神用到审案上,一扫之下,被审的贼人怕是要汗出如浆了。

    他盯着手中的酒杯:“不管是真心守礼,还是虚饰而为,能做出来就是好的,不必求全责备。”

    “……公佐还是这般宽厚!凤翔府上下有福了。”蔡延庆笑着举杯致意,不以为忤。

    老者捏着酒杯:“韩玉昆应是来报到的,仲速你不去见一见他?”

    “不必。虽说锁厅试没有什么可避讳的,但是见面还是事后再说吧。”

    “说的也是。”老者一笑,遂举杯与其相和,将杯中水酒一饮而尽。

    ……………………

    韩冈去了转运司衙门,只跟蔡曚打了个照面,并没见到转运使蔡延庆。他从衙门里小吏口中,打听到蔡延庆是跟来访的新任凤翔知府苏寀喝酒去了。真不知道,苏寀不去接任,跑到秦州来作甚?而没能见到主考官,当然是个遗憾,但登记下名字也已经足够。

    要知道,如果是礼部试或是地方军州中的贡举,考生根本都不能事先面见出题的主考官,以防考题事前泄露。只有锁厅试,在事前才会管得松一些——因为在这项考试上作弊根本没有意义。

    就算能在锁厅试上蒙混了过去,到了京中的礼部试上,照样折戟沉沙。而且连续几次应考不中后的特奏名得官,对参加锁厅试的官员们并没有任何用处,他们求得就是一个进士出身,而不是普通书生要的进士背后的做官资格。如此一来,对锁厅试的约束之宽松自是理所当然。

    不过去转运司走了一趟,好歹见到了一个同学,同时也了解到了一点参加锁厅试的考生们的情报。今次参加锁厅试的总共有十五人,按照十中选三的比例,入贡的名额有四个——这里面没有四舍五入的说法。

    “能放下到手的差遣而参加举试,那四人当是有些自信的。至于其余几个,就不用太在意了,大半是参加过前科的老面孔,只是来凑趣的。”

    从衙门中离开,慕容武依然跟韩冈同行。

    秦州的贡举也就在这两日,街巷上的士子多了许多,他们多半是借住在寺庙中,而有钱的,则是进了好一点的客栈。不过韩冈就没必要去挤寺庙或是客栈了,而是直接邀请慕容武,到他过去住了很短的一段时间的旧宅中。

    慕容武当然不会拒绝,在街口分了手,准备回去收拾行李,韩冈则是派了剩下的一个伴当跟着去,也好带路。

    韩冈当先回到旧宅,正厅中就是摆放一堆礼物。听着事先带着行礼回来的伴当的汇报,这是秦州的几大商号知道韩冈要来参加贡举,天天派人守在门外。一等伴当回来,听到准信,就立刻送上了各色礼品。

    韩冈低头看着礼单,琳琅满目的倒也有着不少贵重的东西。商人重利,送得东西多了,要得回报当然更多。随手就将礼单递给伴当,“造册后就收起来,不要弄混了。”

    在考试之前,韩冈无心于这些商人打交道。而商人们也很识趣,也不在这时候打扰韩冈。

    与慕容武在家中一起读书。几日功夫,就一晃而过。转眼之间,就到了考试的日子了。

    坐在转运司的偏厅中,十几张桌案整齐的摆着。韩冈等十五名参加考试的官员,都已经就位。

    只有十五名考生的锁厅试,并不需要什么参详官、封弥官,如同礼部试那般林林总总几十名考官,蔡延庆和蔡曚直接担任了正考官和覆考官,题目也是两人所出。

    考卷都是印发好的,书写姓名、籍贯都有规定的地方。因为官场上用的空白公文,有许多也都是事先印好的,需要用时,就直接填空。习惯了的官员们,也不需要人提醒,自己就将姓名、籍贯填好。

    题目张榜而出。其中有经义十道,加上策问一道。

    不需纠缠日久,一天之内就这场考试解决。

    跟上京后的礼部试一样,地方上的举试同样要糊名誊卷。也就是将考生的姓名掩盖,再让吏员将之誊抄。考官是看着誊抄后的副本。这是以防考官与考生私下串通。锁厅试管束虽不严格,但必要的程序却不会少。

    但蔡曚有十足的自信,就算所有考场上的吏员都是蔡延庆亲自挑选,但他依然有把握将韩冈的卷子给认出来!

    确认了考生身份,要悄悄的将之黜落,那就不是很难了。

    阴阴笑了起来,他就等着考生们最后交卷。

    对于第一次参加地方举试的士子们来说,解试,就是他们踏上官员之路的第一道关口。拿起笔时,总有些心惊胆战,生怕有哪里错漏。

    平日里只是读书,哪里有挑战这等事关命运的关口的经验?往往就会不知所措,脑袋里的文字,全都不翼而飞。许多士子,都是经过了几次考试之后,有了足够的经验,能在考场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这样才考上了一个贡生。

    但对于韩冈而言,他经历得已经太多了。生死线上都走了几个来回,这点小场面根本算不得什么。

    何况他还有援军——尽管没有事先沟通过。

    这一场考试,主考官蔡延庆是个关键,他掌握着韩冈今次考试的结果。如果蔡延庆前面见了他,情况反而危险。没有见面,就足见今次的主考官有着避嫌的心思——如果在取了韩冈,被人揭发两人考前见过面,不管其他考生有没有被蔡延庆接见过,那就是黄泥落到裤裆里,怎么都说不清了。

    现在韩冈就能确信,蔡延庆不会在今次的考试中跟自家过不去。

    而且他韩冈的身份其实就已经确定了,只要蔡延庆不糊涂,就不会故意使绊子。更要压制蔡曚,省得被连累到。只要蔡延庆这个主考不使坏,在秦凤路这个偏僻之地的一次宽松已极的小考中,取得前四名的成绩,韩冈还是有着足够的自信。

    眼前的这份考卷的难度,对韩冈来说并不算高。为他量身定做的策问就不用提了,那是十道经义,虽然是有难有易,但难的题目都在论语等韩冈较为熟悉的经典上。而他感到棘手的易经,题目却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之类的段落。

    韩冈对经义浸淫颇深,甚至完全放弃了诗赋之道。而不像其他士子,就算明知今科之后,进士试已经改为经义策问,却还是要兼习诗赋,以免在与其他士人的交流中变成笑柄——慕容武就是如此。但韩冈却是踏上一条路后,就一意精进,全部旁顾,真要算起来,他这三年放在经义上的时间,不见得就比慕容武或是厅中的其他考生,少上多少。

    胸有成竹,韩冈动起笔来当然如有神助,一行行端正的蝇头小楷出现在答卷上,没有半点迟钝或磕绊。

    就在韩冈开始考试的时候,两个考官都没有留在厅中。要是不经意中看到了考生的试卷,那就有串通作弊的嫌疑。有七八个老成的小吏在里面看着,进来前也检查过是否有夹带。

    大约两个时辰后,考生先后交卷,各自离开。而到了第四个时辰,最后一名考生收起了笔。

    蔡曚和蔡延庆仍都在候着,到了夜中,一叠重新誊抄好的试卷副本,放到了他们的面前。

    “转运、运判,经义的卷子已经誊抄完了。策问的卷子过一阵就送上。”

    小吏恭声在两人身前说着。

    蔡曚也不跟蔡延庆多话,直接把卷子当先拿过来翻看。他是第一道关口,而蔡延庆是最后拍板的。

    经义不同于策问,答案都在书上,考得就是对儒家经典的熟悉情况。十五份卷子,一个时辰不到就已经批完。有的是圈,有的是钩。好的多加几圈,最差的,则是钩掉后,又划上一个叉。排好了自己拟定的名次顺序,蔡曚就将卷子传给了蔡延庆。

    蔡延庆接了过去,只翻了几翻,就把其中的一张挑了出来,对蔡曚道:“这一份未免放得太后面了吧?”

    蔡曚面现冷笑,蔡延庆果然还是看出来了。但他也无所谓,一切早有准备。随手在卷子上点了两条,都是易经的题目,“转运请看这两条,可是符合先圣之言?”

    ‘当然不符,因为这是张横渠的一家之言。’

    张载在洛阳坐虎皮讲易时,曾经被他的两个表侄夺了位子,没有继续开讲下去。但在易经上,他还是有所发明,钻研颇深。这份卷子上的答案,跟儒家先贤全然不同,但却分明是张载的学说。

    蔡延庆当然知道,他还知道这是谁的卷子,“先圣无释义,注解皆是后人所撰。这份卷子虽然别出新意,但未必没有道理。”

    “其余被黜落的卷子,他们的答案难道也是未必没有道理?”蔡曚反问着。

    蔡曚拿着张载与《五经正义》释义不同的地方来出题,就是为了要确认韩冈的所在,并且将之黜落。与只考策问的殿试不同,在地方解试中,经义的顺位在策问之前。如果经义不过关,策问写得再好也没用。

    不过蔡曚并没有将被挑出来的这一份卷子,肆无忌惮的列为最后一名。这份卷子上,除了有关易经的两条外,其他八条其实都没有什么问题。而排在五、六、七位的三人,其实都是对了八条,所以就被列为第八。

    蔡延庆不说话,却去翻了翻前面四名的卷子。一看之下,就指着第四名的卷子,“这一句不通吧,怎么能算对?”

    要挑刺很容易,就算是十题十中格、被列为第一的卷子,也不是每个字都跟书本上一样。而要在对了九条的第三名和第四名中找出一个毛病,将他们与后面的四名降为一个等级,并不是什么难事。

    蔡曚的语气变得深沉起来:“下官觉得这个答案只是略有不同而已,本意还是符合圣人之言。”

    蔡延庆摇着头:“还是偏了一点,不能算中格。”他将方才惹起争议的第八位的卷子抽出,放到第四名的位置上,“反倒是这一份,应该放在前面。”

    蔡曚没有再争论下去,此时下面誊抄文字的胥吏已经将一叠策问卷子送了上来。

    策问的题目是蔡延庆出的,是以河湟为题。在这方面,韩冈自然是当仁不让的专家。写出来鞭辟入里,深刻入骨,而其他十几份卷子,就明显的显得肤浅了许多。

    虽然一眼就能看出哪一份是出自韩冈的手笔,但在这份卷子上,蔡曚就不敢将之丢到后面,只能放在第一。差距实在太大了,想做手脚都难。而且前面的经义卷的争执,就已经足以让韩冈和蔡延庆都惹上一身麻烦。

    只要考完之后,私下里把蔡延庆将韩冈经义卷的名次上提的情况,模模糊糊的透露出去,没有被取中的考生肯定都会认为自己是被刷落的那一个。

    情重关己,被刷落的人必然跳出来闹事。到时候,蔡延庆和韩冈将功名私相授受的罪名,就可以彰之天下——若有人质疑,只要看看蔡延庆出的题目就知道了。

    韩冈如今身份地位已经不同旧时,要拦着他很难。但要坏了他的名声,顺便让蔡延庆跌个跟头,蔡曚做起来却是轻而易举。

    同时要知道,在御史台中,不是没有胆子大的!

    ——韩冈究竟有多遭人嫉妒,蔡曚更是再清楚不过。

    蔡延庆慢慢的读着眼前的策问。蔡曚的想法他一清二楚,但他才不在乎。他拉了韩冈一把那又怎么样,天子难道会为这点小事而把韩冈的贡生资格给刷掉?

    开什么玩笑,韩冈可是功臣!

    蔡延庆早想好了前后应对。为了熙河经略使的位置,付出些代价也是应当的。蔡曚把事情给闹大了,对他来说反而是好事。这样一来,韩冈就必须要承他的人情。

    作为熙河路实质上的第三号人物,从一开始就跟着王韶,胼手胝足的将大宋最年轻的一个经略安抚使路拉扯起来的韩冈,他在天子面前的发言权绝对不低。

    而他蔡延庆,就只要韩冈在御前为自己说上一句话就够了。

    策问看完,最后的名次就按照蔡延庆的意思定下了。蔡曚并没有争辩,他就等着发榜后,将流言放出去。

    考生们的正卷被拿了过来。接下来,要检查卷子上有无错字、别字,还要确定有无犯杂讳——犯了讳的卷子就会直接黜落,没有容情的余地。

    找出第四名的正卷,拆开蒙在上面的厚纸,最右侧被蒙起的考生个人资料一栏,映入两人的眼中。

    “慕容武?!”

    连蔡延庆都惊得差点要叫起来,‘怎么不是韩冈!?’

    蔡曚脸色大变,刷刷刷的连拆十数份,但后面的卷子中,韩冈的名字都没有出现。

    蔡曚的手抖了起来,蔡延庆的脸也泛起苦笑。

    向前拆看,第三名不是,第二名也不是。

    而排在头名的那一份,在姓名一栏中,赫然写着‘韩冈’二字。

    蔡曚颤着手,拿起那份卷子,工整的三馆楷书中锋芒内蕴,已是有着大家的风范,想从卷面扣分,却做不到。他又一个一个字的扣着,也找不到一个错字、别字、或是犯杂讳的地方。

    转运判官的脸色变得又红又青。

    蔡延庆低声轻笑,笑声渐渐的放大,到最后一直笑道快要喘不过气来,“好个韩冈!好个韩冈!……经义、策问竟然皆是第一!这一下,名次该定下了吧?”

    ……………………

    “为什么玉昆你没按着先生的主张答题?!”

    就在两位考官批改考卷的同一时刻,正在韩家,与韩冈对答案的慕容武惊问着,声音中有些困惑,更有些不满。

    “权变而已。”韩冈答得轻描淡写。

    当师长的教导和现实相冲撞时,韩冈可不会如这个时代的士子们那般纠结。在这方面,他依然保持着千年后的作风。

    标准答案必须要遵循,即便是自己不认同,即便是错的,但终究还是标准答案。

    前生所经历过的几百次考试,让韩冈知道该如何选择。

    “凡事有经有权嘛……”他轻松的笑着。

    易经过多的经义卷有问题,以河湟为题的策问卷同样有问题。以韩冈的才智,还有事前的心理准备,他当然看得来。但不管出题的人有什么盘算,他只要做好自己的考题就够了。

    韩冈只要一个贡生的资格。

    如今,他已经到手了。

上一页 《宰执天下》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