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宰执天下》->正文

第五卷 六五之卷——汴梁烟华 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1)

    军情紧急,留给韩冈整顿行装的时间只有三天。

    韩冈也没有耽搁,将一应准备做好,移交了公务,辞别了家人,三天后,上殿陛辞,随即启程离京。

    京城之中对韩冈出任河东路经略使的反应趋向正面,眼下有足够能力和威望镇守河东的,也就那么寥寥数人,不论怎么算,韩冈都是其中之一。

    “镇守河东,寻常时随便哪位侍制都能适任。不过如今的局面,除了郭逵、王韶以及章惇之外,也只有韩冈了。赵禼、熊本都还差一点。”

    城西的刘楼之上,刚刚结束了一任通判、回京诣阙的赵挺之也与同伴议论着最近的时事。

    “韩三去了河东,好歹夜里能睡得稳一点。”

    强渊明凭栏俯视着楼下的汴水,河水潺潺,乃是从西水门而来。

    就在昨天,韩冈一行数十人,便从此门出城,先沿着汴水抵达黄河,然后渡河北上太原。

    “恐怕你强隐季还是睡不稳。”

    熟悉的声音在房外的廊道上响起。刘楼在七十二家正店中排名倒数,也不是没有缘由,房内对话的声音,竟然能传到门外去。

    赵挺之和强渊明并没有因此恼火,而是笑着起身相迎。房门向内推开,蔡京徐步跨进门来。

    “元长你可终于到了。”强渊明畅快的大笑道,“迟了这么久,还以为你不来了。”

    “你强隐季倒也罢了,逐日看得脸熟,正夫兄可是难得回京一趟,如何能不来?”蔡京向着赵挺之拱手一揖,“还没恭喜正夫兄喜得贵子。日后公侯万代,福泽绵长。”

    “多承元长吉言。”赵挺之连忙回礼。

    “元长你尽会吊人胃口。”强渊明与蔡京、赵挺之是同年,情谊甚笃,也不在意什么礼节,一把扯住蔡京,“你前面说的话到底为何意?”

    “是不是哪里又出了事?”赵挺之也紧张的问道。

    蔡京左右各瞥了两人一眼,也不卖关子,直言道:“王韶病卒了。”

    “……王韶死了?!”赵挺之和强渊明同时惊叫。

    “嗯。”蔡京点了点头,“王韶自出外后不久,便生了病。腹生疽痈,逐渐肌肤溃烂,药石难救,最后听说是洞见五脏而死。”

    “洞见五脏……”赵挺之干咽了口唾沫,那该是什么样的惨状。

    强渊明也是脸色泛白,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蔡京大马金刀的坐了下来,拿了一只银杯过来,给自己倒酒,“当地的走马承受遣急脚递将消息传递上京,小弟也是在中书门下兼了差才听说的,他的遗表则还要过上一阵才能抵达京城。”他将杯中酒一饮而尽,长舒一口酒气:“临战失大将,乃是不祥之兆,而失却帅臣呢?”

    强渊明、赵挺之震惊之余,又满是惋惜。

    论起兵事,王韶是是实打实的文臣中兵法第一,连韩冈都是出自于其门下,章惇比他也少了一份老辣。眼下临战,天子能放韩冈出外,只是因为已经下旨召王韶进京。纵然此前一直传说王韶抱病,可所有人都觉得,但不至于会就这么简简单单的病死。

    “蔡子正才过世不久……”强渊明苦笑着坐了下来。

    赵挺之也跟着坐下来叹息道:“王子纯、蔡子正两人一去,擅长用兵的两府帅臣,如今就只剩一个章惇了。”顿了一下,他又道,“郭逵其实也不差,但他终究是武将!”

    “元长。”强渊明欠身问蔡京,“你说天子会不会降诏将韩三召回来?”

    “韩三都离京北上了,哪里还可能将他召回来?”蔡京笑了一声,“如果是三天前,倒还有可能另遣他人去河东。可都陛辞了,又将他召回,好像朝廷离了他就办不了事了。哪位宰辅愿意丢这个脸?”

    “说得也是。”强渊明一笑,又坐直了身子,“今天一并请了元度【蔡卞】,可惜他写回执推了。元长你没从元度哪里听说什么?”

    “还能什么,太学案!”蔡京猛然间拔高了声音,“太学案罪名是在推荐免去解试和礼部试的上舍生、内舍生时,挟情私取。这等于是制举舞弊,拿几人首级出来警戒后人,也不是不可能。”

    强渊明摇着头:“余状元都被拘入御史台,要是因罪夺了告身,可就是开国以来的第一遭。”

    “此事小弟也听说了。”赵挺之也道,“没想到会闹得这么大,也难怪元度要闭门谢客。”

    蔡卞因为曾经求学于王安石的门下,是新学一脉的嫡系,故而才几年的时间,就在国子监中做了直讲。

    自从三舍法确立,太学扩招,国子监中的学官人数日渐增多,基本上都是新学一脉。在他们的教导下,新学一脉不断壮大。现如今,国子监中的直讲、讲书、助教,一个个被牵扯进太学案中,眼下就只剩蔡卞等寥寥数人独撑大局。多数牵连进太学案中的学官,多半逃不离贬斥出外的,严重的甚至会追毁出身以来文字,而接替他们位置的学官,自是不会是新学中人。

    “吕参政不是有消息说很快就要宣麻了吗?怎么还让太学案的声势闹得这么大?”

    “李定要自清,不可能手下留情。舒亶想立名,只会往重里拷问。其实更多的还是苏轼的缘故,要不是天子特恩开释,让御史台脸面无光,也不至于急着在太学案上挽回颜面。”蔡京哈哈一笑,“纵使李定、舒亶都偏向新法,但他们要为自己考虑,吕参政就是成了吕相公,也一样压不住阵脚。”

    ……………………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从西北传回来的消息,也越来越压抑。

    环庆高遵裕、泾原苗授,两人放弃韦州,率残部撤回境内。统领秦凤、熙河两路的王中正由于独木难支,亦借道葫芦河率师回返。李宪领河东军离开银夏,在弥陀洞驻扎下来。

    两个月前声势浩荡的六路齐发,在灵州城下的一场溃败之后,已经烟消云散。此时就只剩下鄜延路在竭力维护着朝廷的脸面。种谔率领的官军盘踞银夏之地,看模样,似是要与党项的铁鹞子一决生死。只是他本人竟然已经回镇银州,这份反差让人分外觉得纳闷。

    河东、河北两路的气氛则是越发的凝重,辽人虽然还没有动作,但谁都知道这等于是张弓搭箭,虽是平和,但私下里暗流汹涌。如果不小心行事,很有可能就会遭到党项人的反击。

    由于西北两处的局势越来越紧张,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继续高歌猛进,已经攻下甘州的王舜臣,他的功绩在京城中没有掀起一丝涟漪。纵使他能光复河西,但在辽人可能南下的压力下,说不定转眼就会被西夏夺占回去。

    但七月上旬的天下时局,是异样的平静。

    西夏没有动作,辽国同样也没有动作。战争在这段时间里,似乎已经不复存在。

    一直到了七月十一,河东、河北同时来报,辽主的宫帐已经离开了鸳鸯泺,开始向南京道的方向进发。

    辽主七月迁捺钵至秋山行猎,九月至燕京体察南京军政,这样的出巡路线过去是经常出现的。可放到现在,味道就变了。

    这很有可能是战争的开始。但也有人认为这是耶律乙辛在虚张声势,只是想从朝廷手中敲诈出更多的岁币而已。

    不过并没有人敢于明确的站出来说明耶律乙辛绝不会举兵南下。作出判断很容易,但对自己的判断确信无疑也不难,难就难在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都压上去。

    没人敢赌上一把,天子从此一夕三惊。连同东京城中也是一般。

    几日后,辽国派来的使臣便在雄州叩关,声称是奉了辽国新帝以及尚父耶律乙辛之命,前来劝说南朝收兵。

    并非是恭祝天子和两宫太后生辰,也并非是共贺年节,临时加派的使节,必须得到天子的许可之后,才能被允许进入内地。

    在得知辽国使臣的身份之后,赵顼和每一位宰执,都有将其人拒之门外的打算。

    那是个老朋友,乃是大宋君臣都很熟悉的萧禧。

    不过辽国新君名为延禧,为了避讳,萧禧改以表字为名,改名萧海里。只是在东京城这边,依然习惯性的用着他的旧名。

    当年萧禧硬是逼得赵顼割让了代北之地,外面甚至传言说一口气让了七百里,让赵顼生了好一阵子的闷气。如今萧禧复至,不用想就知道,必然是耶律乙辛想借助他丰富讹诈的经验。

    以现如今的天下局势,不可能将辽国使臣拒之门外,表现出刻骨的敌意,但太过于纵容,也会显得畏怯,反而会让萧禧这个贪婪之辈得寸进尺。

    还没等商量好该怎么应对,在一次宴席上,酒醉之后的萧禧透露了国书中的内容——当然是故意的——雄州的守将用金牌加急将辽人索要的条款传到京城。

    很简单,就两条。

    但每一条都让赵顼听得火冒三丈:

    第一,从大辽属国西夏撤军。第二,岁币增加十万两银,十万匹绢。此外,还有个顺带的要求,将种痘法传授于大辽。

    如若不从,请会猎于中原。

    “‘既载壶口,治滩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能在《书》【尚书】中留名的古城,到如今也没剩几座了。”

    “晋地,山之西,河之东,表里山河,晋文恃之为霸,唐高倚之立国。五季天下争雄,亦只在大梁和晋阳之间。”

    “毕竟太原是以龙城为名,王气蕴藉嘛……”

    “龙城之名犯忌讳啊,所以我们脚下的不是千年晋阳城,而只是唐明镇。”

    “晋阳一如金陵,王气多而寡淡,故而立都于此,从无长久,毁了倒也罢了。”

    “多而寡淡,彦直是在说昨天席上的酒吗?”

    太原城的城墙虽说是城防重地,但书生们上城眺望远山近水、论史作诗,也就几个大钱的事,能买斤酒,就足够让守城的兵丁放人上城了,天下城池多半皆是如此。

    不过眼下兵兴在即,太原城内城外气氛如同绷紧的一根绳索,闲杂人等想要上城,先下狱问一个窥探城防军机的罪名。

    但城头上下的官兵,都知道今天上城来的这一干措大,乃是新上任的小韩相公幕中的门客,有份参议军事。监门官都鞍前马后的小心服侍,士卒们当然不敢冒犯半点。几名书生当真在城上犯了什么差错,他们也权当什么都没看到。

    不过韩冈的几名幕僚都是通礼法、明事理的正人,能上城看一下城防,差不多也如愿以偿了。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要求。只是迎着暮色下的清风,望着远处的山岭,长叹古今变迁。

    “李存勖立后唐。石敬瑭立后晋。刘知远立后汉,此三人皆是在河东路节度使上起家。‘兴晋阳之甲’,自赵鞅始,叛臣踞此起兵者尤多,风水着实不好。太宗皇帝拆了晋阳旧城,也不为过当。”

    “后唐庄宗、后晋高祖、后汉高祖,三人皆成帝业,岂能直呼其名。”

    “五季之时,龙蛇起陆,霸业成于兵甲,英雄出于草泽。如朱温、存勖、敬瑭、知远、郭威诸人,此辈不过乘势而起,得意一时。率为蛇蛟之流,并无真龙之相,故而身即死,国遂灭。有什么不敢说的?!”

    “柴家尚是国宾。”

    “奈何不姓郭!”

    几个年纪不甚大的幕僚争论着对五代诸帝的称呼,几个年长的则望着远处的山水,“山势崔嵬,水势奔流,可惜今天没有丹青妙手。否则一幅画,就能让龙图的心情好转起来。”

    “王子纯可是龙图的故人和恩主,哪有那么容易就换了好心情上来。”

    “王子纯走得实在不对时辰,偏偏是在这个正需要他的时候。”

    “就指望龙图早点换了好心情,这样大家都能放心得下。”

    韩冈是到了太原才收到王韶过世的消息。

    尽管之前已经有了一点不祥的预感,但当真听说时,还是连着几日心情低沉。

    一府之尊心绪不佳,太原府衙上,便仿佛有阴云密布。衙中的胥吏,摸不清新来府尊的脾气,就连说话都小声了许多。

    直到昨日,韩冈在衙中后院置酒遥祭王韶,才算是勉强从坏心情中解脱出来。

    他还有许多正经事要做,至少要抽时间去代州一趟。边防重地的战备情况到底准备得如何,不亲眼看一看,根本放心不下。

    “过两天龙图就要去代州体量边寨防务,一路上的行程还不知怎么安排的。”

    “知道个大概就行了。过于详尽的细节,反而会有问题,泄露出去就不得了了,要是居中来个劫杀,情况就会不可收拾。”

    “李宪已经在太原府中,就不知道他会不会跟龙图一起悲伤。”

    李宪领军镇守在弥陀洞,前面有种谔顶着,其实河东军完全可以回返本镇。但为了保证河东、鄜延两路的联系,还是需要在弥陀洞和葭芦川放上一支兵马。而且弥陀洞、葭芦川的位置处于两路之间,不论那一路出了事,都方便援救,所以河东军就没有退回来。但韩冈到任之后,便发文让李宪先把手上的事情放一放,回太原来共议军事。

    李宪已经在太原府衙门之中,韩冈坐了主位,李宪为客,而黄裳被韩冈唤来做个陪客。

    诸多门客之中,黄裳算是年纪排在前列的一位,比起韩冈都要大不少,学问亦是精深,在韩冈的十几名门客中,很是得人尊重。

    黄裳连年落榜,从二十不到,考到了如今的三十五六,对自己的学问几乎都要丧失了信心,所以才会受了韩冈的邀请,入了他的幕府。想走一下韩冈先立功得官,再去考进士的旧路。

    “观察可知辽国已经派了使臣出来,说是要调解大宋和西夏的纷争?”一番寒暄之后,韩冈看门见山的挑起话头。

    “辽国使臣?怎么个调解法?”李宪不信积年老贼能金盆洗手,“大辽尚父给出了什么章程?”

    “一条是撤军,另一条是增加二十万银绢的岁币。”

    李宪仰头哈哈一笑,眼中却一点笑意都没有:“好如意的算盘。”

    “因为他有二十万铁骑,而且也是漫天要价,让我们落地还钱。”韩冈自问换作自己处在的耶律乙辛的位置上,多半也会这么做,“能实现一半,对耶律乙辛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李宪点点头,韩冈说的没错,“不论应允了哪一条,都能让耶律乙辛坐稳他的位置。”

    “可惜这两条,不论哪一条天子都不可能答应。倒是第三条可以给大辽尚父一个面子。”

    “还有第三条?!”李宪惊讶的问道。

    “耶律乙辛想要种痘法,这倒是小事,给他也无妨……反正想偷学也不难,还不如大方点。”韩冈哈哈笑道,“承蒙大辽尚父看得起我那点江湖小术,韩冈受宠若惊啊。”

    陪客的黄裳摇着扇子笑道:“当是体会到龙图的发明一向管用的缘故。”

    韩冈和李宪纵声大笑,辽国天子都从飞船掉下来了,韩冈的发明有多有用,耶律乙辛自然是深有体会。

    一番谈笑,外面的云板已经敲起了初更的点。韩冈听到钟点,就吩咐下人去准备酒饭。

    李宪却起身,“时辰已晚,不敢再叨扰经略。今日先行返家,明日复来衙中听候经略吩咐。”

    李宪既然这么说,韩冈便没有出言挽留:“观察领军在外多日,家中定然想念。既如此,就不耽搁观察了。”

    李宪虽然是宦官,也是有家室的,有妻有子。其妻姓王,之前还得了诰命。其子出身寒微,也是有荫补在身。现在就住在太原城中,离州衙并不远。

    内侍的官阶,升到从八品的内东头供奉官就到顶了,再往上就要转为武职。转为武职后的宦官,都会出宫置办家业,自然少不了要娶个浑家,来管理家中大小事务。也有的大貂珰,出于某种补偿心理,甚至一个妾接一个妾的买回家。

    据韩冈所知,王中正家里的姬妾就有七八人,据说只有一个浑家的李宪,算是洁身自好的那一类。

    李宪谢过了韩冈的关心,然后起身告辞出门,回家探视。

    待到李宪走后,黄裳拧起眉头:“此阉竖好生无礼!”

    韩冈对此付之一笑:“走马承受总不方便与监察的目标坐在一起谈笑,我留饭也只是尽人情而已,原也不指望他能留下来吃。他失礼不失礼无所谓,只要我这边不失礼就行了。”

    宦官出外,身上少不了有监察当地官员的差事。在外的兼职走马和一路帅臣走得太近,天子肯定是不愿意看到的。李宪刻意保持距离,其实也不足为奇。

    李宪谢绝了酒宴,告辞离开,韩冈也算是松了口气。他可没多少空闲吃喝玩乐,在酒宴上耽搁的时间,可是都要用减少睡眠来补回。随便吃了点东西填饱肚子,便又埋首于公案文牍之中。

    河东如今北面有辽人虎视眈眈,西面还有没有结束的伐夏之役,东面又有在必要时援助河北的义务,军务上千头万绪是不消说的。同时在政务上,由于太原府是河东的核心,辖下九县二监,其繁忙也是必然。

    在五代时,太原——或者叫晋阳——曾经是与汴梁平起平坐的天下重镇。五朝中有三朝出自太原,而大宋立国后,对十国的统一战争,抵抗到最后的北汉,也是盘踞在太原。

    当宋太宗终于灭亡北汉之后,对北汉都城的处理,就是干脆了当的毁弃了千百年来不断翻修的晋阳城。纵火将周围四十里,城门二十四座,以汾水为内河,城外套城,城中有城,为旧唐北都的雄城烧毁,又掘汾河放水彻底毁去根基,并在行政编制上把太原府降格为并州,撤销太原县,将榆次县改为州治,之后又移至唐明监。

    同时赵光义还把平定县、乐平县分割出去,设立平定军,将太原东部的井陉这条战略通道隔离出来。失去了东部险隘娘子关,若再有人想凭借太原作乱,必须先收服平级的平定军。否则河北军可以轻易通过井陉天险,直接杀奔过来。

    太原新城中的主要街巷,极少有横平竖直、贯通四方的十字大街,就是州衙所在,也一样是断头的丁字路。这样的城市格局,打巷战不错,但防守城壁时,却是给守军的往来调度平添了许多麻烦。

    另外韩冈估计赵光义还有另外一重算计,规划失序的城池,对于城市的发展也是一个巨大的阻碍。也许太宗皇帝认为这样建起的城市,已经不可能再发展到旧日的规模。

    赵光义的行为,如果让韩冈来评价,评语只有极其愚蠢四个字——绝对是个极其愚蠢的做法!

    当晋地回归中国,太原便是开封的北方门户。废弃有山河之固、城壕之险的旧日坚城,迁到汾河东北重建新城,一旦北敌南侵,想要攻下来可就容易了许多。

    韩冈就算再不了解历史,几十年后,天下半壁沦丧他还是记得的。从河东、陕西和中原的地理战略来看,太原若不失守,陕西可以高枕无忧。河东、陕西皆在,金人即便占据了河北,最多也只能南下劫掠一番,不可能顺利的占领中原。

    不过话说回来,摊上几个昏君,有多少天险也是无用。对于家国存亡,太原城建在哪里并不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

    日后如果不是那位擅长书画的道君皇帝登基,大宋的江山想败掉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但这些事放在现在来考虑还是太早了一点。

    韩冈忽然自嘲的笑了起来,让厅中的门客和胥吏茫然不知是何意。

    韩冈摇摇头,翻看着桌案上垒得老高的公文。全都是从治下各县、监送来的,政务、军事、刑名、财计,亟待他这位知府来处置的大小事务林林总总百余件,这还仅仅是一天的份量——尽管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因为夏税入库对帐以及处在战争中的缘故,但就是太平时日,至少也有一半的数量。

    看到这堆满桌面的公文,就能看得出太宗皇帝当初的决定有多愚蠢。

    即便赵光义对屡屡成为叛臣据点的太原深恶痛绝,可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性,让太原的发展不因人心而转移。

    从开国时被摧残得只剩数万丁口的破落之地,经过了百多年的发展,今日的太原已经是一个拥有十五万户,人口总数大约在七八十万上下的大州府。

    几近百万人口的州府,除东京城外的其余四京,也不过如此。所以就在去年,天子赵顼不得不下诏,将并州升格为次府,复名太原府。而韩冈,算是大宋开国以来的第三任太原知府——第一任是潘美,杨家将中潘仁美的原型,他之后就毁太原改并州了;第二任是韩冈的前任孙永,第三任便是韩冈。

    韩冈对此倒没多少感到荣幸的心情,就像刚刚度过假期的学生,对现在的繁忙甚至有几分不习惯,怀念起在群牧司的轻松日子来。

    也是自家幕僚和门客的不能提供太多帮助的问题。韩冈一边飞快的批阅着公文,一边苦笑着。自家一向是实事做得多,下面的人立功得官的机会便也多,其得到一份告身的几率甚至比得上宰执官门下的幕宾。有点能力的在自己一任过后,全都得了推荐,最差的也能做个学官,领取朝廷俸禄。剩下来的就逊色许多,办事都谈不上牢靠。

    还有一批新人,全都是气学弟子,一时间根本派不上用场,只能先安排他们看一看城防、仓库,然后让他们在衙门里体验一下生活,得慢慢培养起来。而且得时刻帮他们盯着,以防被胥吏所欺,否则自家也要被牵累。

    也是关学底蕴太过浅薄,横渠先生的大名名传天下士林也不过数载,之前仅仅是在关中享有盛誉而已。而关中士人黄榜留名的寥寥无几,为了能让他们有晋身机会,韩冈也只能将身边的位置给他们腾出来。等再过些年,传习气学的士人不再以关中人氏为主,那时候,韩冈也就能省心了。

    不过事有两面,自己培养出来的幕僚,总能更让人放心一点,等他们上手之后也很容易配合起来。

    又是忙到三更天,韩冈终于将所有的公文都批阅完毕。揉着酸涩发胀的双眼,韩冈听着外面更鼓声,上床睡觉。枕在藤编的枕头上,韩冈还在回想着今天批阅的那些公文,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直到四更的更鼓响,韩冈猛然一惊,最多也只有两个时辰能睡了。再这样下去,就得学司马光了,弄根圆木做枕头,什么时候睡滑下来,惊醒了,那就继续去做事。

    叹了一口气,韩冈强行清空脑中的念头,数着羊让自己睡了过去。

    第二天清晨,过了五更,韩冈就在鸡鸣声中醒了过来。尽管只睡了两个时辰多一点,但冲了冷水澡后,又是精神奕奕,这就是年轻的好处。只是当韩冈走进公厅,无奈的发现,在他的桌案上,各方公文又垒起了城墙。

    今天并不是开公堂的日子。在桌后坐下来,韩冈有点发呆瞅着堆起来的文书。等到用一两个月熟悉了太原府内外,就能知道许多事该往哪里推了,至少现在,他还需要通过这些公文来了解太原府,还不能交给下面的官员。

    过了卯正,李宪前来报道,韩冈得以趁机从公文地狱中抽身出来。两人寒暄了一番,又待韩冈问候了李宪的家人,终于说起了正事。

    “弥陀洞及葭芦川四寨,现有河东兵马四万,粮草转运殊为不易,而且在如今的局势下也没有必要。是否方便先调三万回来?在弥陀洞留下六千骑兵,四千步卒,已经足以在必要时援助夏州,并守住弥陀洞!”

    韩冈与李宪有商有量,这是他给面子,李宪自不敢拿大,点头道:“只要龙图下令,末将便依令而行。”

    李宪如此识趣,韩冈脸上的微笑又多了一分:“其实都知身上的差遣是经制河东兵马,并不一定要留在弥陀洞。如今辽人在大同蠢蠢欲动,若是都知能坐镇代州,韩冈也就放心北方了。”

    韩冈并不认为北方能打起来,但将李宪丢到代州,自家便可趁机插手黄河西面的军务。否则隔了李宪一层,总归有许多不方便的地方。

    “龙图有名,李宪岂敢不从。”李宪早就想从西北战场脱身了,韩冈等于是给了他一把下台的梯子,哪里会不愿意,只是有些事他需要交代一下,“不过,鄜延路体量军事兼计议边事的徐禧徐直阁,他前日曾致信末将,想要调用一万兵马……”

    “做什么用?”韩冈心中警惕起来,眼神一下变得凌厉。

    “龙图没听说吗,”李宪总觉得种谔应该向韩冈通气才是,至少有韩冈在,说不定还能压制住徐禧的盲动,“徐直阁想要守住盐州,将整个银夏之地全都占据下来。”

    韩冈的心猛地一跳,右掌一下攥紧了扶手。

    得速遣人去种谔那里询问明白!韩冈有几分恼火的想着。如果徐禧真的犯蠢,怎么也得设法阻止。

    韩冈心中忧急,但他说出口的话,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不意徐禧竟然如此贪功。”

    李宪审视的目光扫着韩冈,却见韩冈神色依然如常,喜怒不形于色,倒还真是一点破绽不露。“许是看着瀚海难渡,所以有恃无恐。仅仅是两路兵败,其他几路都是顺利的撤了回来,相对而言,西夏的损失要大得多,这样的情况下,只要继续消耗下去,西夏必定支撑不住。”

    韩冈心情更坏一分。自己倒是多次说过瀚海难渡,对宋夏两国都是一样,只要占据银夏,就能逐渐困死西夏。说不定这番话倒是不幸成为了徐禧佐证。要是徐禧拿着这番话来为自己的行动做依据,那还真是让人心头不痛快到极点。

    而且徐禧跟吕惠卿的关系又亲近,通过吕惠卿,得到天子的认同,应当不是难事。

    如今王珪因为灵州兵败,圣眷大衰,吕惠卿则是正得意的时候,也许再过一阵就能宣麻拜相。有他的支持,徐禧若当真要力保盐州,多半当真能给他如愿以偿。

    “不知以都知看来,徐德占能有几分成算?”韩冈问道,他想知道李宪的想法。

    “这就是跟当初攻打灵州的情况一样,不是赢不了,而是不值得去冒那个风险。”李宪坦诚的说道,“现在大宋也冒不起风险了。”

    李宪和韩冈的观点可以说很相似。经过灵州之败后,绝大多数人都认同了郭逵和韩冈的预见,徐禧那是例外。如果不是李宪说谎的话,那就是徐禧想立功想疯了。

    不过在灵州兵败、万马齐喑的情况下,如果当真给他守住了盐州,将西贼挡在瀚海中,一举成名是不消说的。但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冒的风险,绝不比之前攻打灵州小多少。

    虽然不在职权范围之内,但韩冈既然听说了,便是责无旁贷,肯定是要阻止。不过……韩冈十分隐晦的瞥了李宪一眼,关键先要确定徐禧是不是当真犯蠢了。自家不是御史,可以风闻奏事,听着风就是雨,那就要让人笑话自己太不稳重了。

    其实韩冈有几分疑惑,按理说种谔那个脾气,就是徐禧手上有密诏,他也不会善罢甘休的。不过也说不准,种谔毕竟是武将,要跟名声不小的徐禧相争,恐怕心里还是有些虚。

    韩冈分心,还是不免让李宪窥探出来几分。

    “经略!经略!有急报!”

    一名身着青袍的小官神色慌乱的跑到了厅外,打断了韩冈和李宪的对话。也不知到底是出了什么急事,韩冈认得他的那张脸,是衙中的勾当公事。

    “慌慌张张,成何体统?!”韩冈一声呵斥,心道孙永是怎么用人的,毛毛躁躁、大惊小怪的性子如何能在衙中公厅里做事?

    见自家下属老实站好,收敛了惊慌。他这才将人招进来问道:“到底出了何事?让你如此惊慌。”

    勾当公事却迟疑起来,一对眼珠朝李宪的方向瞄了一下。

    韩冈是河东路兵马都总管和河东路经略安抚使,而李宪则是经制河东兵马,从职分上,两人的管辖范围相互重叠,而且集中在能起到关键作用的军队上。正常情况下,两人连照面都会尽量避免——当初孙永在的时候,跟李宪都没见过两面,上书反对阉人领军的也有他一个——只是眼下的形势逼得两人必须坐在一起。

    但要说韩冈会喜欢一个分自己权柄的阉人说话谈天,六月飞霜的可能性还大一点。

    要是李宪是有出身的文臣,那他跟韩冈还有些说道,可一个没下面的宦官,纵然一时权势熏天,但说不定哪一天就会被天子所疏远。远远比不上韩冈这样的有功名、有师友的新任经略。

    李宪惯会察言观色,见到韩冈下属的作态,知道自己在这时十二分的碍眼。立刻手压着袍服,欠身便要起身告辞。

    韩冈伸出右手朝着李宪向下虚虚压了一下,比了个稍安勿躁的手势,转头对勾当公事道:“李都知奉旨经制河东兵马,若为军机,但说无妨。”

    “经略,都知。”勾当公事抱拳道:“代州急报,辽人于雁门寨新铺犯界,杀伤我军民十余人,恳请经略速做处断!”

    “问本帅如何处断?”韩冈眼眉剔起,眼中似乎有怒意在燃烧:“他刘舜卿是怎么处理的,辽人难道就在新铺处等待本帅的处断?!”

    第一任代州知州是杨业,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与第一任太原知府相印成趣。而现任的代州知州是刘舜卿。

    勾当公事心惊胆战,但韩冈的问题他也不知该怎么回答,犹豫了半天,除了嗯和啊之外,没有别的话

    “刘舜卿他没有在公文中说他怎么应对的?”韩冈的眼神越来越危险。

    “刘希元乃是当世名将,纵然只是小股人马,也不至于让他忙得忘了该如何去处置。”

    韩冈哼了一声:“希望如此。”

    李宪说的不错,刘舜卿的确是‘名将’——名气很大的将领。跟他同名的那一位窦姓名将差不多。

    窦舜卿是捕盗三百海贼,然后在南方平定蛮夷立功,也就是破了一个山寨,又将一个杀了十三位羁縻州州将、并吞其土地人口的叛贼招降——那个叛贼降伏后既没有受到朝廷的惩处,也没有吐出他夺走的人口土地。

    而刘舜卿则是招降八百泸州蛮,然后坐镇边地。至于能拿得上台面的战绩,韩冈倒是没有听说。他既然领了河东经略之职,之前在京城时就着意打听过河东路排在前几位的将领们各自的事迹。已经升入横班,成为军中高层的刘舜卿,算是战功最少的一个——只可惜架不住他得圣眷。

    刘舜卿曾经在秦凤路任职,不过韩冈与其没有打过交道,任职的时间正好岔开了。韩冈对他了解很是泛泛。

    韩冈转脸过来,问李宪道:“都知在河东已近一载,不知刘希元为将如何,治政如何?”

    前面韩冈已经表现出了对刘舜卿隐约的反感,但李宪不觉得自己有落井下石的必要,“刘希元长于练兵。当年曾经在京东用一年的时间,汰弱留强,最后留下的一支千人队,在天子面前表演阵列队形。”

    韩冈对此根本不屑一顾,能拉到天子面前演武的,也就千八百人,从京东两路军中挑选精锐,然后用一年时间加以操练。练出一支看上去像那么一回事、队形操练的精兵来。

    李宪心中暗叹了口气,看起来韩冈对刘舜卿颇有几分微词。李宪又观察了一阵,最后道:“龙图成竹在胸,想必已经有所应对了。”

    韩冈反问道:“知道为什么过去辽人南下乐此不疲吗?”

    “为何?”

    “用买卖的手法来比喻。南下打草谷那是赚钱,只要让两虏的劫掠生意变成亏本买卖,他们就不会再继续做了。所以澶渊之盟后,辽人只有讹诈,不再强抢,因为他们知道,抢来的不如赚来的。”韩冈一声长叹:“党项人年年劫掠,那是因为成本太低,抢到一点都是净赚。”

    ……………………

    折可适坐在夏州城的城门里,嘬着种师中不知从哪里弄来的上好狗肉,与种师中两人一起喝着掺了七八成水的淡酒。

    外面炽烈的太阳依然散发着热毒,而城门门洞中,却有着难得阴凉。卸了甲,连衣袍都扯了半边下来,将右侧的肩膊和胸口都暴露在门洞里凉爽的清风中。

    从嘴里拔出一根骨头,折可适看了看,甩手就就到了地上。转头又从锅里捞出一块带肉连骨的狗肉,塞嘴里嘎嘣嘎嘣的嚼了起来:“想不到这件事太尉当真不管了……”

    “不敢管啊。”种师中守了多少天的城门,终于有个人能伴着闲聊天了,折可适与他坐在一起,就感觉身边如同打开了一个话匣子:“徐禧身后有人,他家的亲家可是正当红,指不定现在就能宣麻拜相了。”

    折可适可不会在口才方面示弱:“徐禧那厮心狠手辣,其寡母与一莫姓秀才私通,徐禧和其弟便设计将莫秀才灌醉了淹死在长江中。前些日子这些事被蔡承禧揭了出来,但江南东路上报查无实据,就不了了之了。要是真跟他硬顶,他动不了五叔那尊大佛,俺们这等小鱼小虾可是会被拿出来杀鸡儆猴的?没人想做焦用吧?”

    “等他做了参知政事再说吧,想学韩老相公的本事,至少也得一个经略使。就一个体量军事、边事,吓得倒谁?”

    种师中说得肆无忌惮,折可适也没有半点畏惧,听得摇头晃脑,嚼得有滋有味。

    种师中还想再多说两句,孰料身后一身冷到了冰点的呵斥:“二十三!”

    声音入耳,种师中就立刻条件反射的跳了起来,毕恭毕敬的站好。

    下一刻,板着脸的种建中走了进来。

    他狠狠的瞪了折可适一眼。有关徐禧的这个传言,折家人可以肆无忌惮的乱说,种家人就不行。

    别看种谔是三衙管军,军中最高位的十几人之一,而折克行仅是个知府州,本官也只是宫苑诸使中的礼宾使,但折家近似于诸侯,蓄私兵,养死士,拥有一府之地;而种家不过是个普通的官宦人家,四叔种詠为人所害,瘐死狱中,最后连仇都报不了,换作折家看看?有哪个敢这么对付折家人?

    种建中这些日子心情正糟,自家堂兄弟在灵州之败中折损了好几个,全都是他这一代的叔伯兄弟中能上阵领军的英才。本来是想趁机占个便宜,挣个前程回来,孰料前程没挣回来,人也同样没回来。

    现如今,种家同班辈还能在军中拼一拼的,也就自家两兄弟,和排行第十七的种朴了。将门种氏的门庭,还不只能维持多久。

    种建中大步走到种师中的身边,用力一拍肩膊,“二哥、八哥和十一哥都没有回来,过些日子人到齐了,就要做一场罗天大蘸,连五叔现在都在吃素,你倒好,在这里狗肉吃得痛快。”

    折可适大马金刀跨.坐在小小的交椅上,听着就不顺耳:“种十九。不是俺跟你过不去。这一战难道我折家就没死人?光是运送粮草的事务,折损了多少折家子弟?没见俺摆个晚娘脸吧?”

    种建中脸色更难看了,怒瞪回去,“兄弟死、不尽哀,可为人哉?”

    “算了,这事争不出个是非对错来,俺读书不多,也没拜在横渠门下。”折可适意兴阑珊的站了起来,“俺这就要回弥陀洞,前面已经跟太尉辞行过了,也不方便再耽搁时间。等李经制从太原回来,俺还没回去应卯。他能给俺爹面子,俺家老爹可不会给俺面子,半个月就只能趴着睡,那滋味可不好受!”

    种建中神色缓和了些,“赠与令叔伯的礼物皆在包裹中,一会儿还有事要忙,恕建中不远送。”

    亲兵牵来坐骑,折可适一跃上马,居高临下的俯视:“你们的确忙。三万人送去当鱼饵,种太尉等着收鱼线呢!能不忙吗?”

    种建中倏然变色,转又冷笑起来:“徐禧身后有政事堂中人撑腰,谁能挡得住他?再说,令尊可是从头看到尾,一句话都没说过!”

    “不管俺折家的事,府州上下都会做个瞎子、聋子,有什么好说的。但新来的经略可不是瞎子、聋子。十九哥啊,你说他会不会看在你们种家和他的情分上装聋作哑?!”

    让自己兄弟去送折可适,从城门口转回来的种建中的脸色,让每一位迎面过来的巡城甲骑都心惊胆战的闪到路边,给他让出道来。

    等种建中目不斜视的打马而过,又是一个个扭头回望,窃窃私语的议论着,在鄜延军占据夏州城中,究竟是谁惹到了这位衙内?

    种建中胸中有一团火在燃烧。折可适临别时的几句话,让他心头充溢着莫名而来的怒意。

    并不是种建中想要这么做,对于坐视徐禧的愚行,他一直是持反对意见的。但种谔的决定不容动摇,而且鄜延军中属于种家一系的将校,基本上都对徐禧,以及跟着徐禧一起闹腾的京营禁军厌烦透顶。

    ——他们要找死,就让他们去好了。

    抱有这样的想法,才是夏州城中将领们的主流。

    如果说之前折可适钓鱼论是事实的话,也是徐禧等人自愿跳下水,而不是种谔将他们穿到鱼钩上的。

    而且说钓鱼也过分了点,没人能将手握密诏、身后又有执政支持的徐禧当成鱼饵。只不过是冷眼看着他带着一众想立功的京营禁军去寻死,不加理会罢了。自家的叔父也只是想从其中求取好处。

    徐禧已经说服两府。宰相王珪称病。吕惠卿即将拜相。

    一条条传言从京城传来,使得徐禧一时间拥有了独断之权。种建中更明白,这些传闻,也是让他叔父下定决心,推了最后一把。

    种谔打算坐视徐禧自取败亡,他不打算与徐禧一起送死,但他绝不会白白浪费这个机会。当西贼出手的时候,也是他们将弱点暴露出来的时候。

    如果一切能按照种谔的计划,这一次的伐夏之役,依然有着翻盘的机会,甚至更进一步攻下兴灵也不是不可能。

    但种建中没有半点信心。他可不敢确定,自家叔父反败为胜的计划肯定能够实现。

    之前叔父料错了天子,原本能打西夏一个出其不意,让其国中部族分崩离析的大好良机,却给莫名其妙的理由废掉了。

    嵬名氏和梁氏以及几大部族,由此利用侥幸得来的一线生机,整合内部,凝聚人心,同时加快坚壁清野的速度。灵州之败岂止是因为失察之故?若是当时不收兵,径直攻向灵州,不用打就有人献城了,就连粮草也能就地征收。

    当时五叔没想到皇帝会不顾军心强令收兵,现在万一再一次判断错误,种子正的名声,可是已经损失不起了。

    而且当消息传到韩冈那里,以他的经验和眼力,不可能看不住自家叔父的私心,到时候,能有几成把握让韩冈不站出来说话?

    韩冈立身之正,在军中是有名的。无论是之前反对速攻兴灵,还是之后反对逼迫自家叔父撤军,都证明他从不看人情面,只会就事论事。

    在州衙门前下马后的种建中,脚步又沉重了许多。同为张载弟子,交情又颇深,他实在不愿看到种家与韩冈反目。

    回到衙后的偏厅中,种朴正埋首在地图上,拿着根新近流传开来的炭笔点点划划。

    种建中进门后,向他打了个招呼:“十七哥。”

    种朴从地图上抬起头,回望了一眼,“送了折七回来了?”

    “嗯。”种建中意兴阑珊,没什么心情说话,在角落里找了个位子坐了下来。

    见到种建中的模样,种朴丢下地图和纸笔,走过来:“是不是折七说了什么?”

    “嗯,说五叔这一回是钓鱼呢。”

上一页 《宰执天下》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