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宰执天下》->正文

第五卷 六五之卷——汴梁烟华 第30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4)

    “万万不可!”韩冈抢在所有人插话之前当先一口否认。这个污名他可不能担。

    这是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可以承认现实,但绝不能明着说要支持耶律乙辛篡位。不论哪个臣子随意说出这样的话,肯定会让人怀疑起他有没有最基本的忠义之心。韩冈绝不会糊涂到开这个口,就算这么做对大宋再有利,韩冈也不会站在赞成者的位置上,更不会主动提出来。

    蔡确这话说的,还在记恨自己支持设立陕西宣抚司?那么章惇应该排在更前面吧——因为心急的缘故,可是章惇先动议设立宣抚司的。

    不过蔡确究竟是什么心思,韩冈现在没空多想,他厉声道:“相公此言谬矣!使臣叛君,如何教训臣下以忠,如何教训万民以孝!相公宰衡天下,如何能说出此等缪言?!”

    向皇后面色赧然,方才的话其实是她捅破的,蔡确并没有明说。她有些庆幸眼前至少还隔了一层屏风,轻轻咳嗽了一下。

    向皇后问道:“那学士究竟是什么想法?”

    “耶律乙辛乃是弑君权奸,眼下是以强权来控制国中。为了安抚人心,他需要银绢来赏赐臣下,或是用胜利来加强自己的声望。这就是他遣萧禧为使的缘故,也是他出兵占据兴灵、黑山河间地的原因。但眼下大宋国势昌盛,若是贸然开战,辽人绝难获胜,一旦失败,耶律乙辛便有覆灭之危。所以他更想要的是必然是财帛之物。以臣之见,不如投其所好。”

    也就是婊子不是不能做,而且为大宋的利益必须去做。但公娼是做不得的,会坏了名声,只能去做半掩门。

    蔡确笑了一下,却不说话。可章惇忍不住开口了:“这还不如用银绢去支持辽国国中的忠臣。如果他们能起事,耶律乙辛自是无暇南顾!”

    “可如今耶律乙辛势大,支持契丹朝中正臣拨乱反正,与其相争,的确对大宋最为有利。不过辽国国中,与耶律乙辛为敌之辈,究竟是何人,根本就弄不清。万一找错了人,那就是授人以柄,会让耶律乙辛更为猖狂。”

    “但从国库中调拨银绢,不论是给辽人,还是给耶律乙辛,结果不都是一样?甚至更糟——添支岁币有仁宗朝的前例故事,贿赂辽国权臣可是从来没有先例的。”

    章惇言辞犀利,不过他倒不是打算反驳韩冈,而是在做配合。他知道韩冈肯定已经有了答案,只需要铺好路,将韩冈的计划引出来。

    对章惇的默契,韩冈送去一个感谢的眼神,轻轻点头,然后胸有成竹的笑道。“但如果是不需要动用朝廷一分一文,甚至不需要诏令呢?……朝廷什么都不要做,只要能够默认就够了!”

    萧禧称病于都亭驿中,一时间放下了身上的任务,不过来自辽国国内的信函还是照常收到。

    检查过信函是否伪造,从密语写就的书信中得到了最新的情报。萧禧将信函递给折干,“尚父已经领兵到了南京道,现在应该已经收到了宋国皇帝中风的消息。尚父用谋鬼神莫测,多半会当真出兵。兴灵那边更是已经下令便宜行事。如此一来,宋人迟早要屈服的。折干,接下来要怎么做,想必就不用说了吧?”

    萧禧的态度很明确。韩冈的确强硬,但并不代表他背后的朝廷也会强硬到底。一旦战事开启,在朝堂的压迫下,韩冈的态度终究还是会缓和下来。到时候只要给他一个台阶下,当能成功达成预期的目的。

    折干接过信看了一阵,然后默默的收起来。他也知道萧禧的想法,但他心中的想法却跟萧禧不一样。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他已经原原本本的用密语写了回信,让信使带了回去。如今尚父已经到了南京道,想必很快就能收到这封密信——这件事萧禧当然知道,折干身负的使命中就有监察这一条。折干是耶律乙辛斡鲁朵中的提辖,能领兵的大将,比起亲信,当然是在萧禧之上。

    可是不论萧禧犯了多少错,只要结果好,就什么关系都没有。萧禧就是要赌一把,还把折干趁势拉下水,要受责将会一体受责。

    折干起身:“韩学士应该快到了,下官这就去做准备。”

    “你去吧。”萧禧也不留他,“别忘了将国书带着,让韩冈知道尚父的态度。”

    在这几天来一贯的时刻,韩冈准时的出现在了都亭驿。

    折干将韩冈延至花厅中,寒暄了数句,便将国书拿了出来。

    正准备拆开宣读,韩冈却将手一伸:“不必读了,拿过来便是。”

    折干神色微变,但还是依言递给了韩冈。

    将这份国书直接上殿呈于宋国皇后,现在看起来已经不可能了。那么请韩冈转交,互相通个气,商量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给双方一个台阶下。大宋不缺钱,只要跟过去一样给大辽这边足够的好处,这次的事也没过去了。至于边境上的一点小摩擦,在白花花的银子和亮闪闪的丝绸面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折干觉得只要宋人能给尚父一个面子,就算一年只有个三五万贯也不会嫌少。

    但韩冈将国书拿在手中,手指一动,用丝带缠紧的卷轴转了一个圈,却连看也不看的就放在一边。

    轻佻的动作让折干勃然变色,韩冈却只是笑:“这里面的文字,几分真,几分假,你我都知道。尚父想要什么,同样是你我都知道。副使既然在尚父斡鲁朵中任官,那么有些话,到可以你我私下里说一说。”他

    轻轻一笑,瞥了厅中的几名辽人侍者一眼,“绝不会让副使辜负了尚父的信任。”

    折干脸色数变,一番挣扎之后,终究还是挥退了闲杂人等,让厅中只剩韩冈和折干二人。不过韩冈的笑容,也让他警觉起来:“不知内翰是何意?”

    “只为两国交好,尚父想要什么,鄙国就会送上什么。只是要换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韩冈无意卖关子,吊人胃口,“想必贵国尚父手上应该掌握了不少商队,一年中当也能有不小的收获吧。”

    折干能被派来做副使,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外粗内细,且还忠心于耶律乙辛,更是因为他对宋辽之间的关系也深有了解:“贵国不是一直都对我大辽提防万分,甚至连边境上的榷场出入都要搜检,有多少商人被逼走了?难道贵国打算放开榷场?”

    “如果只是单纯的放开榷场,恐怕尚父也会心有疑虑吧?”韩冈笑得更为深沉。

    在此时,辽人和宋人不是没有商业交往。相反地,商贸往来其实很频繁。但由于士人控制的大宋朝廷对商人有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甚至认为贪于财货的商人会为了钱向辽国泄露国中军情,便一直从各方面施加有形无形的压制——自然,这是冠冕堂皇的理由,虽然也有一定道理,但河北大族的私心更是无处不在——两国间明面上的贸易其实一直发展不起来,只有一支支参与回易的商队在边境上奔走往来。

    而且另一方面,辽国也同样对大宋提防万分。倒不是军机情报,而是国中的金银等物大量外流。每年的岁币,五十万银绢中的二十万两白银,往往不要半年就会回到宋人的钱袋里。

    所以异族的有识之士,总要喊着废汉礼、复蕃礼。内容相近的口号,西夏喊过,辽国也喊过,汉人的制度和上层生活,的确极有吸引力,但官员们的诗酒风流实在是太过奢侈了,奢侈到就是大宋也是勉力支撑,最后不得不变法。而大宋以外,更是没有哪个国家能支撑得了模仿汉人生活的统治阶层。而且这样的生活也会消磨统治阶层的意志,最后变得糜烂不堪。

    辽国一直都采用捺钵制度,让皇帝带着整个朝廷游走四方,而不在某座京城中常驻,其实也有畏惧汉人生活毁坏契丹统治根基的想法在。

    折干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更为不解,甚至有一份好奇心,“学士到底是何意,还请明说。”

    韩冈将手一张,伸开五指:“一年五十万贯的收益,不知尚父会不会满意?!”

    折干身子猛地一震,手上拿着的茶盏,连茶水都泼了出来。他顾不得烫,连忙问:“学士莫不是在戏耍人?!这可是岁币的一半啊!”

    韩冈笑了:“岁币也不过一百万贯而已,其实在大宋和大辽,都不算多。”

    五十万银绢,包括二十万两银,三十万匹绢。由于银价对钱一向是一两兑两贯半到三贯,而绢则按照质地不同,一匹从一贯到十贯不等,越便宜的数量越多。故而每年朝廷实际上的付出,平均下来大约相当于一百万贯左右。五十万贯的收益,基本上正好是其一半。

    “还请学士细细说来。”

    “东京城七十二家大行会,任何一名副行首,一年都能至少上万贯的收入。而以贵国尚父的身份和权势,如果用在商事上,一年的收益,也许一时还比不过五十万匹两银绢的岁币,但要是连一半都做不到,那怎么也不可能。而将岁币从五十万匹两增加到七十五万匹两,这个美梦恐怕连贵国尚父本人都没想过吧?”

    韩冈说得并不客气,但折干却听得怦然心动。若是从宋人那里得到的好处能让岁币实质上平添了一半——而且还是专门给耶律乙辛一人——那么回到国中之后,什么事都能抵得过了。这就是功劳。

    “但榷场不开,如何能做到这么多?鄙国国中可没有……”说到这里,折干猛然一凛,断然道:“马可不成!”

    “当然不是马。大宋一年需要军马数万,想必尚父也绝不会答应。”韩冈不再笑了,而变得言辞诚恳,“不过贵国幅员万里,珍宝特产无数,用以交换鄙国的绢绸瓷器,随便挑一样就可以了。就是只卖长白山中木料,一年也能卖上数十万贯啊。”

    之前崇政殿上,在韩冈说出‘朝廷什么都不要做,只要能够默认就够了’这话之后,宰辅们都猜到他打算用边界商贸的收益来安抚耶律乙辛——都坐下来好好做生意了,又怎么会整天想着在边界挑事进而敲诈?

    但韩冈想要做的不仅仅是扩大边界商贸往来,更是要帮着辽国开发合适的商业项目,有来有往才能让生意继续做大下去,否则就是单方面的吸血。不要指望耶律乙辛会上这个当。任何一个提议,必须是有足够吸引力。

    正如之前所说,辽国对扩大贸易同样有着深深提防。耶律乙辛在才智上,绝对不会输给任何一位明君。他肯定会提防诱惑中隐藏的危机。只是如果是用本国国内的特产来交换,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且他的利益跟辽国的利益是不一样的,他对辽国的统治并不是名正言顺,必须用更多的好处来交换。

    韩冈甚至都不怕给耶律乙辛送兵器送甲胄,因为这些武器的第一目标决不是大宋,而是耶律乙辛在辽国国内的敌人——当然,两府是绝对不会答应的就是了。

    折干皱眉想了一阵,他很提防韩冈,但他想不通韩冈的话中有什么阴谋,不过折干知道,这件事不该有他做决断,只要将细节报回去就行了:“敢问学士,具体该怎么做?”

    “至于细节,千头万绪,我也没有陶朱公的才华,自然会有人会去求见贵国尚父。到时候,只要副使居中搭个话就够了。”韩冈端起茶喝了一口,“鄙国将会遣人以买马的名义去贵国——想必副使也知道鄙国京中赛马有多风行——不过实际上买马是附带,鄙国并不指望能从贵国那里得到大批的战马,只是借个名义而已。”

    用工业品交换原材料和土特产,这是后世最为常见的贸易方式。以货易货也好,用银钱中转也好,个中利润只要想像一下,就能看到那闪烁着的金黄色光芒。

    在辽国国中做配合,用的是权势,对耶律乙辛来说,也根本不需要任何成本,几句话就够了,但回报的则是真金白银,自然是得利甚多。在大宋朝廷这里,甚至能跟商人按章抽税,同样有好处。

    顺丰行从京城其他商会那边收集来的资料证明,宋辽两国每年的贸易规模总量不会超过两百万贯,这还是已经将估算的回易总额给计算了进来。明面上在缘边各大榷场的交易总额,仅仅是用过瓷器等奢侈品,将岁币中每年二十万两的白银给收回来了,抽到的税也不过几万贯而已。

    在韩冈看来,眼下的交易规模实在太小,效率也未免太低,这可是两个拥地万里的大国之间的贸易数量,人口更是世界上分列第一第二。一年预计才两百万贯,这比没生意还丢人。

    而且辽国还有很多好处没有开发出来。比如毛皮、东珠、高丽参,甚至海东青——让耶律乙辛去压榨女真人去——就是木材,尤其是上等的大料,北方也是极其稀缺的。若是短距离的海运能够成功的话,从长白山上伐木,顺着水放下来,从鸭绿江口运抵青州,通过济水、梁山泺、五丈河这一条线,一路运到京城。

    这是一桩互利互惠的贸易。丝绸、棉布、瓷器,大宋这边多得很,而且扩大生产也容易。耶律乙辛那边只需要出原材料就足够了。韩冈是真心实意为耶律乙辛着想,并不担心他不咬钩。

    “当然。”韩冈放下茶盏,“我觉得这件事就不需要劳动重病的萧林牙了,让他安心养病。想必副使应该能直接联络上贵国尚父吧?”

    韩冈的劝诱,如同魔鬼的耳语,引动着折干的心。萧禧在熙宁八年做得太过分了,大宋朝廷这边没人看得他顺眼,将他抛到一边去,直接跟耶律乙辛联系,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报复。

    折干面露挣扎之色,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点点头,“折干明白了。”

    耶律乙辛的利益不一定是辽国的利益;萧禧得利,并不代表耶律乙辛也一定得利;同样的道理,正使的目标也不一定是副使的目标。

    折干只需要抛弃萧禧,就能在耶律乙辛那里得到他想也想不到的好处来。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韩冈微微一笑,算是开了个好头。

    接下来出动的将是赛马总会中做副会首的商人,背后是宗室、贵戚和京城世家。因为韩冈主导的缘故,雍秦商会也能顺道厕身其间。灵夏、河东那边都有路走,还可以将河东的折家拉进来。

    有好处,大家分。

    萧禧这几天觉得自己的副手动作忽然变得诡异起来。

    连着两三天与韩冈单独密谈不说,每天甚至都有一封信让人送回去。带出来的使团成员,一天就走上一个。明显的会引人怀疑的做法,竟然做得毫无顾忌,萧禧都想想了,折干他到底有什么依仗。

    很可能是背着自己与韩冈达成了密约,但萧禧拿出正使的身份去质问的时候,折干打个哈哈就搪塞过去了,只说了一句不干国事。

    不过萧禧也不是没有心腹,折干纵然对他自己的亲信再三训示,可萧禧派去的人打探了一阵后,还是得到了一些内情。

    通过支离破碎的回报,拼凑起的内容尚缺乏足够的细节,可最关键的核心,萧禧已经了解到了。

    韩冈竟然想要通过做买卖来贿赂耶律乙辛!不用岁币,照样能让尚父拿到真金白银,据说能有岁币的一半!

    难怪折干胆子会这么大。若是这件事真能给他谈成了,把自己这个正使撇在一边也算不得罪名了。

    但萧禧怎么肯甘心?!这件事怎么能没他这位正使?

    只是当萧禧将搜集来的消息拍在折干面前的时候,折干眼皮都没跳一下:“我乃尚父帐下的宫卫提辖,这件事不干国事,是尚父的私事,林牙想要操心,那也得先投了尚父的斡鲁朵再说!”

    折干冷笑着说罢,便扬长而去,只留下了气歪了脸的萧禧。

    可折干的确是理直气壮。他是宫卫,说明确点,就是耶律乙辛府中家奴。萧禧能代表大辽朝廷说话,但他不能代表耶律乙辛。而折干,他却可以。

    萧禧阴着脸坐了半夜,便开始给耶律乙辛写信。

    成事难,败事易。

    既然宋人和折干刻意排开自己,那干脆就踹破他们的美梦好了。

    韩冈出的主意,分明是宋人新法的路数,将过去所有参与边境商事的富户豪门的钱都聚到尚父的手上。

    对宋国来说,送钱给大辽和送钱给尚父是一个送,那还不如用来讨好尚父,轻轻松松就避免了岁币的恶名。

    宋人心眼太多,但说来说去,他们终究不可能直接将钱送出来。只要从榷场中走一遭,在原本就有商队与宋人做买卖的各大族、各豪门的眼中,这些钱就应该有他们的一份。如果尚父独占下来,他们又会怎么想?

    这不是明摆着的离间之计吗?只要点出了这一点,萧禧相信耶律乙辛会做出选择的。

    ……………………

    萧禧正在给耶律乙辛写信,想要坏了韩冈的计划,可这时候的韩冈,已经觉得他的计划都乱掉了。

    韩冈发现自己实在是太小看了商人们以及他们的后台对金钱的看重。

    他的计划纵然对外要保密,也不可能瞒着要去辽国的当事人,赛马总社那边很快就得到了通知。有韩冈的做保,也让许多人对与辽国做生意这件事放心下来。当天夜里,会首们就坐在一起挑选起出使辽国的舌辩之士。何矩是顺丰行的代表,全程参与其中,听到他每天晚上传来的通报,韩冈最后也只能苦笑了。

    在真金白银面前,让宋人畏惧百年的辽国也变得闪闪发光起来,充满了诱惑力。原本准备由赛马总社选出一人做代表,以购买赛马为名去辽国拜见一下耶律乙辛。但齐云总社听到消息后,立刻就明说要参上一脚。

    齐云总社和赛马总社中拥有投票权的上层,充斥了宗室、外戚、勋贵和豪商,各大行会的行首亦是争先恐后的往里钻,实际上根本就是京城上流社会的俱乐部,只差挂出招牌来了。跟来来往往的官员完全不是一个体系。

    不过顺丰行虽说来自于雍秦,但在其中涉足很深。毕竟整个利益链都是通过两大总社挂钩起来的,连接的极为紧密。所以韩冈在京城本土上层中的影响力,比王安石、韩绛、蔡确都要大,而且大得多。当然,也是因为韩冈在医学上的名声的缘故。

    现在韩冈偏袒,将好大一块花糕也似的肥牛肉丢给了赛马总社,齐云总社的会首、副会首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打上门来要分账——毕竟能像顺丰行一般,在两大总社中都占有一席之地的,只有极少数。

    为了争夺出使的席位,两家总社整整吵了三天。华阴侯赵世将捋了袖子亲自下场,跟人争得面红耳赤,还将来劝架的邺国公赵宗汉骂了一通——英宗的这位幼弟,倒是跟顺丰行一样,两边都挂了名。他学何矩缩头躲一边倒罢了,站出来就是找骂。闹到最凶的时候,甚至还有不少人连夜遣了女眷入宫,请皇后主持公道。

    最后的结果,去辽国拜见大辽尚父的不再是一个人,而是组成了一个有八个人组成的使团,各自代表两家总社一批人的利益。

    可也正是因为这几天他们闹得太不像话,秘密已经不再是秘密,朝野上下都在议论。御史们暂时还在观风色,但随时有可能某个愣头青就跳出来了。

    支持此事的两府觉得颜面无光,对商人们的看法更形恶劣,皇后也觉得自家亲戚变得满身铜臭实在很丢人。加上选出来的人太多,人多嘴杂容易坏事,都觉得需要挑一个总掌大权的,省得去了辽国给自己人丢脸。

    韩冈不希望看到官员插手其中,但官员们对商人的不信任是根深蒂固,如果两大总社最后只选出一人来倒也罢了,可现在人数多达八人,他也没办法了,不能直接拒绝,只能相机行事。

    所以就在赛马总社将使辽的人选呈报上来的第二天,崇政殿中又聚起了两府宰执,除了韩冈,甚至连新任的御史中丞李清臣也在场。

    韩冈的提议,说起来也是有些犯忌。扩大与辽人通商的规模,虽然要比纳款献土好得多,但过于信重商人,在士林中肯定会引起清议的反弹。宰辅们不得不提防会有犯迷糊的御史们坏事。必须要事前跟风宪官通个气,免得最后闹起来大家都没脸——总不能再把御史台洗一遍吧?

    “必须要有一名得辽人重视的大臣出使辽国,否则只凭几名商人,如何取信辽人?这几日你争我夺,在民间几乎成了笑话。言谈间不利财货,以此辈为使,岂不让辽人小瞧了中国?”

    首相韩绛很少发话,但今天却是第一个站出来。京中若是跟耶律乙辛做起生意,抢得是河北大族的买卖,不过韩绛并不是为此而说话,实在是士大夫脾气作祟,对商人将国事弄得乌烟瘴气看不顺眼。

    韩绛的话说进了向皇后的心里,点头道:“的确的选一个良臣去辽国,免得贻笑外邦。韩学士,你看呢?”

    “的确得有人总掌此事。”韩冈还能说不吗,对那帮人他实在没话好说,不过他的话中还是留了余地。

    向皇后见提出此事的韩冈都不反对,便问其他宰辅:“不知诸卿可有推荐?”

    大概是商量好了,向皇后刚刚点头,张璪便着就说道:“侍御史蔡京如何?”

    “蔡京?”向皇后记得这个人,侍御史已经不是小官了,前段时间御史台只剩下三五人时,就有他一个。但对蔡京的经历和才能,向皇后却并不了解。

    “蔡京在厚生司判官的任上曾出使过辽国,传授种痘法。”张璪说道,“在辽国亦有声望,更曾见过耶律乙辛。”

    原来如此。向皇后不由点头,听起来的确是个不错的人选。她透过屏风望向韩冈:“韩学士,蔡京在厚生司中行事如何?”

    “臣提举厚生司时,蔡京业已擢迁。”韩冈很想说蔡京不适任,但蔡京可是年年课最,考绩一年上下、一年中上,直接减了一年磨勘,在中书门下都有记录的,“但从衙中遗留文牍看,其人甚为称职。”

    无论是从能力,还是经历上看,蔡京当然都是最好的人选之一。曾经出使过辽国,又是在辽国国中主持传授过种痘事务,有着很好的人缘。才学也是第一流的,在中书里也做过事。

    但他不想让蔡京掺和此事,倒不是担心日后的六贼之首蔡京从中伸手捞钱,或是因此而积攒功劳,而是怕他在此事中偏帮福建商人——蔡京对乡里的照顾很是有名,为了家乡修建木兰陂,他可是多方奔走——这就会坏了韩冈让雍秦商会和京商联系更加紧密的计划。

    “蔡京的确是个好人选。但他现在可是侍御史……”韩冈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借口。现在没办法直接反对,先拖人下水好了。

    也不知是韩冈催逼,还是自觉自愿,御史中丞李清臣果然站了出来。

    “此非是待遇儒臣之法!”李清臣是个好帮手,只见他声色俱厉:“御史者,诤谏天子,监察百官。宰相欲令为商人奔走,朝廷欲以此来待遇儒臣?!”

    韩冈本意就是要逼李清臣站出来为御史台说话,否则台中下属的口水能将他淹死。这也正好可以帮了自己。李清臣现在说出这番话,让韩冈如愿以偿。

    不过李清臣的话让韩冈听着还是很不舒服,合着儒臣就不需要做正事了?

    还以为现在是旧党在台上吗?

    韩冈是辛苦做事,积功走上来的。所以一直以来,看那些走言官路线的大臣,并不是很顺眼。

    旧年黄河决口,改为东流,致使水患频频。朝廷准备整修河防,向群臣征求意见。司马光连番上奏,朝廷见其在水利上说的头头是道,便决定让其都大提举河防工役,按他本人的提议去主持修筑河防工事。然后吕公著便说,这非是优待儒臣之法——‘非所以褒崇近职、待遇儒臣’。而司马光却也没有主动自请上阵,倒是之后接下了检视河防利害的差事。

    也就是说,所谓儒臣只需要叉着腰说话,不需要做事。监督可以,做事就免了。要是一定要派他们去做实事,那便是‘非所以褒崇近职、待遇儒臣’。

    但新党的几位核心皆是做实事出身的。王安石、吕惠卿、章惇都没做过御史,韩冈也是一样。都不是靠嘴皮子骂人出头的。

    这就是为什么他对新党多有认同的缘故,好歹是做事的。不做事永远都不会有错,更是可以站在干岸上笑骂由心,但做事的官员,怎么都能被挑出刺来。

    韩绛闻言也是怫然不悦:“非是为商人,而是为国事。否则我等又何须劳动圣驾,在崇政殿中为此事议论?!”

    李清臣张口便道:“难道这几日齐云、赛马两社里争的不是国事?”

    李清臣彻彻底底的不给宰相面子,韩绛脸色发青:“那是商人无知,难道读了圣贤书后还不知道以何为重?!”

    “可不只有商人!”李清臣驳得更快。

    李清臣与韩绛一争起来,韩冈也就好说话了。他站了出来打圆场,“相公,台丞,且听韩冈一言。”

    韩冈开口,李清臣立刻退了一步,不再跟韩绛争执,只是暗骂韩冈狡狯。他也不想顶撞宰相,而且要是蔡京事后说愿为国事牺牲一下,他到时可就是要枉做小人了,但韩冈特意当众点出蔡京的官职后,他就必须要出来维护御史台的权威,否则便无法服众。

    韩绛则很直接的皱起眉头,方才韩冈将李清臣逼出来,殿上的宰辅可都看出来了。

    他转身对向皇后一揖,“殿下,以臣之见,这一回除非是宰执出使,否则耶律乙辛也只会见上一面。遣出来商谈的,当也不过家奴一流的人物。虽为国事,遣一良臣去应对家奴亦未免过当。终究还是得让商人去谈。商家的事让商人谈最为合适,就算失败了,或是传出去,也不损朝廷体面。”他看了看殿中的宰执,“至于取信辽人,不如遣一老成稳重的贵戚,任职厚生司,让李明德作陪,去一趟辽国就可以了。”

    殿上谁都知道李明德是谁,专为贵人家子女种痘的痘医,在京中名气极大。而所谓贵戚,本指宗室,但也可扩展到外戚的行列。宗室肯定是在考虑之外,当然就只能是外戚,其实也就是向家人。在厚生司挂个名,能得个好名声。而且厚生司遣人去辽国,即有前例,也不会惹来议论,而且比任何朝臣更能取信于耶律乙辛——纵使宋人有何诡计,也绝不至于把垂帘的皇后的娘家人丢出来当牺牲品。

    可向皇后犹豫了。本来于辽人打交道的商团中,就有家里人参与其中,但那毕竟是向家另一边的姻亲,好歹不伤颜面。但现在明着要向家人出面,被勾引的坏了门风怎么办?而且韩冈是提举厚生司,外戚绝不可能跟他并肩,同提举都不可能,该安排什么职位为好。

    她望向宰辅们,希望听一听他们的意见。只是两府诸公却都陷入了沉默。

    韩冈已经就此事明确表态,还是坚持他之前的主张。西府的两位自然不会去反对,而东府的三人,在李清臣一棒子打掉了所有近职文臣去辽国的可能后,更不打算去冒惹怒整个文官系统的风险。哪个文臣不认为自己很重要?李清臣的话才是他们爱听的。既然如此,没必要将脏水往身上揽——一个是士林清议传些怪话,一个是惹怒朝中文臣,孰轻孰重?谁会想不明白——让韩冈自己应付去!

    作为宰辅,需要考虑的是权衡内外。韩冈的提议真要计较起来也不损国家颜面,正如韩冈所说,与商人们坐下来谈的只会是耶律乙辛的家奴,朝廷没必要去为商人的行为负责。逃亡辽国的百姓、士兵年年都有,朝廷倒是可以去怪罪地方上是否治政过苛,但商人们跑去辽国赚钱,朝廷对此又没有下文主张,士林再议论,罪责也加不到两府的头上,韩冈得先出来为他的提议顶缸。

    整件事最关键的就是这默认二字!

    也就是说,在局势转变时,朝廷可以一声招呼都不打便将绳索收紧。既然已经将绳圈套在商人们的脖子上,宰辅们自然没有二话。纵然会有些杂音,可哪项政策会没有反对者。两府诸公几乎都是新党,当年旧党几次反扑的海啸都撑过来了,难道还会担心一些小风浪不成?

    向皇后等了半天,见等不到宰辅们的争辩,想想,觉得他们应是韩冈的意见是正确的,所以才会默认。既然宰辅们也没了意见,那么也必要再多想了。

    “这厚生司中任官,是勾当,还是管勾?”她问着韩冈。比起提举或同提举厚生司,以管勾为前缀就差了一等,勾当则更低一等。跟韩冈平级或相近的提举、同提举既是不可能,那么也就能在勾当和管勾两个衔头中选。

    “此事自由殿下和相公们裁断。”

    韩冈前面已经插手到人事任免,若是再插手具体官职上,可就是侵犯职权。里子都攥到手了,脸面好歹得给人留下。

    向皇后和东府的三位宰执讨论了几句,很快就做出了假借管勾厚生司的差事,去辽国出使的人选。

    让自己的堂兄出马,向皇后算是解决了一桩大事。歇了口气,她又开口:“商人与辽人交易,需要大量的丝绢,朝廷是不是和买一部分,提供给他们?”

    “不可!”蔡确和章惇同时反对。和买已是恶事,而且好处还给商人们得去了,朝廷中谁是傻瓜!?

    章惇出来辩解:“由那些商人自行处理,该收的税要收,犯了法后要罚,除了与辽人的贸易,其他概不干涉。万一官府插手进来,那些商人甚至可能会采取向百姓和买。比如两浙贡绢,定例乃是和买。旧年定价合乎人情,而且是官府预先出钱,故而百姓人人踊跃。这是便民之法。但直到市易法施行前,市面上的绢绸价格比百多年前增加了一倍,而和买的价格却丝毫未变,甚至有不给钱强行取绢的做法,这就失去了便民的本意。”

    “既然是商人,就要遵循商人的做法。该从哪里买就从哪里买,不能借着朝廷的声威来鱼肉百姓。”

    韩冈也怕好事变成坏事。家中有天下闻名的大商行,但韩冈从不相信商人的操守。尤其是与权力结合的商人,他们往往更为贪婪而不知收敛,行事肆无忌惮,必须要压制住他们。

    而且他对这一次的任务看得没外人想象得那么重。想靠经济手段收买耶律乙辛,进而影响到辽人统治根基,不这是不可能,只是太费力气。难道还要把希望寄托在敌人的愚蠢和贪婪上,这跟韩冈的性格完全不合。

    真正的依靠依然是工业,纵然只是手工业,也比纯粹的商业要强。韩冈对此很清醒。真正决定两国胜负的是铁和血,不是叮叮当当的金币。

    韩冈想做的是扩大利益的覆盖面,将蛋糕做大。耶律乙辛在自己得利的同时,还能分出一份好处给其他人。他必然会全心全意的支持韩冈的方案。而在大宋这边,贸易范围扩大的榷场。其实可以吸引更多的辽人来做生意,有大辽尚父领头,其他部族、豪门肯定也会挤上来分一杯羹。随着两国贸易范畴的扩大,说不定连战马都能买的到。对于辽人来说,抢来的好处比不上做生意,又有谁会去犯傻搏命?

    整件事差不多敲定了下来,基本上计划就是按照韩冈的想法来设定。最后的总结,向皇后正听得聚精会神。石得一这时却目不斜视的托着一份奏章在外告了罪,然后走到殿中央,掌心中有一块金漆的令牌,“圣人,环庆遣金牌急脚急报,辽人十日前已经兵围溥乐城。”

    “兵围溥乐城?!”好几人同时开口惊问。这是准备要打了?!不,算一下奏报在路上的时间,溥乐城那边应该已经打起来了。

    “可是要遣人去援救?”向皇后急急问着,甚至坐立不安起来。

    “殿下勿忧,溥乐城城主种朴乃种谔之子,精擅兵法,多有功绩。麾下又有三千余精锐。除非缺少粮秣兵械……”

    章惇打断了他的话:“溥乐城、韦州、盐州、鸣沙城,关西的几座与辽人邻接的城池、军寨,粮草兵械无不充裕。溥乐城的粮食更是足够一年支用。”

    韩冈搭配得很好:“这样一来,那就更不用仓促发兵,让宣抚司自选合适的时机。”

    这样的提案当然找不到反对者,陕西宣抚司便是为此而成立。

    看似解决了一桩事,向皇后却仍心结难解,忍不住又问道:“万一辽人真的开始攻打溥乐城,这使辽之事是否要缓一缓?”

    韩冈摇摇头:“依臣之见,组建使团的计划不用停。只是何时动身,就要看看关西那边的局势究竟会变得如何。如果溥乐城破,一切休提。从此整军备战,为死难的将士复仇。但若是守住了溥乐城,辽人败退,那就可以照常派人去了去了。”

    章惇一向与韩冈配合得好:“不攻打韦州,而选择了溥乐城。可见辽人根本就没有破盟的想法。只消再等上三五日。五天内不能破城,接下来再想破城,少说也要耗上一两个月时间了。以辽国的攻城水平,恐怕就要等上太多时间也不一定能破城。”

    一个多时辰的崇政殿议事,将应对辽人的方略大体确定了下来。

    基本上都是依照韩冈的提议。西北的防务交给陕西宣抚司来负责,连便宜行事的权力也一并给了吕惠卿。而去拜访耶律乙辛的使团,要等一等溥乐城的消息,十天八天之内没有城破的消息传来,那么就可以出发了——出发前的准备其实也需要这么长的时间。

    对河东、河北加强守备的再一次强调,两府也达成了共识,诏令明日就会发出去。相信前后两份诏令接连颁布,边州守将们不会有人敢于懈怠。

    商议已毕,各人公廨中还有一堆事要处理,恭送了向皇后,便各自离殿。

    韩冈与章惇、薛向走在一起。殿外的廊道上,宰相参政和枢密使们隔得有些远,东府、西府看起来就有点泾渭分明的架势了。

    薛向跟章惇说了两句之后,转过来就又跟韩冈道,“宿州那边已经安排得差不多了。这两天,发运司就会将札子递上来。到时候,可就要劳烦玉昆了。”

    “此乃韩冈分内事,子正兄尽管放心。”韩冈再一次申明自己的立场,让薛向放心。

    薛向点点头,脚步随即快了一点,让出了韩冈和章惇讨论的空间。

    见薛向离得稍远,章惇就侧头对韩冈道:“薛子正可是一心想要将这件事做成。”

    韩冈笑道:“现在也没别的事值得他上心了……也最好多用些心,东府那边可不会那么容易就松口。”

    修筑轨道一事,当然不会由薛向先行提出,而是会先安排一名六路发运司的官员请求修筑宿州至京城的轨道。之后才会引动了薛向出面。韩冈和章惇的支持,更是得在薛向表态之后。

    绝大多数有关政策政令的提案,基本上都是这个模式,从地方传到中央,从底层推到高层。除非是一些重要的人事、国策,一般来说,很少会一开始就由宰辅提出来。这样意图性太强,也会少了许多讨价还价的余地。

    现在听薛向的口气,差不多就该安排好了。过几日下面报上来,就要在崇政殿中与东府商议。只是这件事,若没有韩冈的全力支持,只凭章惇、薛向,再加上一个不管事的王安石,通过的几率着实不算大。

    六路发运司属于中书门下管辖,薛向以枢密副使的身份插手其中,等于是侵犯职权,东府的三位宰执——过几天还要加上一个曾布——将奏报直接丢进废纸堆里那是理所当然。熙宁初年,种谔奉天子密诏招降嵬名山,夺取绥德城,枢密院就因为整件事没有通过院中批准,便一力主张将绥德城还回去,同时还将种谔和居中传递密诏的高遵裕一体治罪,硬是贬去了南方。连天子侵犯职权都容忍不了,何况平起平坐的同僚?

    接下来的日子里面,薛向还不知要向东府妥协些什么,丧权辱国的条约必然是要一个接一个签。不过他在两府也没多长时间了,不趁此时挥霍一下手上的权力,日后还真的不会有太多机会了。

    薛向的事说说也就罢了,毕竟不是眼下的重心,“关西那边的事,不知玉昆你怎么看?”

    “一切还要看吕吉甫,坐在京城谈关西,跟纸上谈兵也没两样。”韩冈摇摇头,“对辽人的挑衅,要坚决回击,但也不能往大里打。其中缓急,都要靠吕吉甫来把握。不是件轻松的活计。尤其……”话说到这里,却猛地一顿。

    “尤其夏帅还是种谔。”章惇将韩冈没说出口的话补充完整。

    “是啊,离得溥乐城最近的偏偏还是种谔。”韩冈苦笑起来,他说的不是距离,而是关系,“种朴被围溥乐城,不论种谔怎么喊打喊杀,他都占着人情。只希望吕吉甫能赶得及压住他。”

    当然,章惇和韩冈就算在担心吕惠卿能不能及时阻止种谔的独走,也不会想到这时候新任的陕西宣抚使正在肚子里面骂娘。

    虽然在表面上完全看不出吕惠卿已经气得七窍生烟,他甚至还能好言好语的抚慰银夏路派来报信的士兵,道一声辛苦,然后让其下去休息。

    但郑希作为跟随吕惠卿多年的亲信门客,能清晰的感受得到,数尺之外从吕惠卿身上传来的如火如荼的熊熊怒意。

    种谔竟然出兵了。

    虽然表面上还不能叫做出兵,只是他本人带着一班亲信去盐州观察敌情。亲生儿子正在被敌军围攻,做父亲去救援放在什么地方都能说的过去。何况种谔还没有调动兵马,仅仅是本身去盐州坐镇。吕惠卿前两天还被他给迷惑了,反而对种谔能坐镇盐州而感到安心。

    但今天种谔自盐州派来的信使,带来了辽人游骑在盐州外围活动的消息。这可就真正的是图穷匕见了。

    盐州是除了韦州城之外,离溥乐城最近的一处要地,屯有重兵。辽人遣斥候盯着盐州那是情理中事,没派人去才会让人惊讶。

    可种谔竟然说,为了要提防辽人,他准备调遣银夏二州的本部,暂时驻泊于盐州。同时还请求宣抚司调遣鄜延兵马,从延州和绥德北上,来填补银州、夏州的人员空缺、

    这是骗鬼啊!

    辽人若真的想去攻城,直接去韦州不好吗?何必多走上一百里往盐州去?论起防御力,盐州可比韦州和溥乐城强得多。种谔的名气也远比赵禼要响亮。契丹人何时蠢到会用牙去咬石头?

    要是种谔就在眼前,吕惠卿可不在意将他拎出来教训一整天。

    只是以吕惠卿对种谔的了解,基本上种谔在发信的同时,已经先将事情做出来了。而且他绝不会认为种谔会满足于将辽人逼退。

    种谔只凭手上的盐州兵马,已经足够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了。没人可以小看种谔,自己的亲家徐禧究竟是怎么成就了种谔的威名,吕惠卿记得很清楚。

    丢下种谔发来的公函,吕惠卿阴着脸大口大口口的喝着微凉的茶汤。

    辽人动手太快,宣抚司刚刚成立,还没有来得及整备各路资源——要知道,当年韩绛宣抚陕西,整整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来整合——这就给了种谔上下其手的余地。

    郑希劝着他的东家:“枢密宣抚陕西,种谔也是归入宣抚帐下。他的功劳,就是宣抚你的。”

    吕惠卿当然知道这个道理。只要将辽人挡回去,就算什么都没做,最大的功劳还是他吕惠卿的。

    “倒不全然是为了这件事。”吕惠卿随手从桌案上拿起一封信函来,郑希进来前他刚刚批示过:“仁多零丁和叶孛麻写了信来,说是他们这个冬天肯定过不下去了,要朝廷给钱给粮。熊本不肯担干系,便给转到我这里。”

    “青铜峡的那批余孽又来打饥荒了?”郑希嫌恶的眼神扫了那封信一眼,也不接过来看,“怎么,若是朝廷不给他们过冬粮食,是不是就要起兵了?”

    “就怕给了他们粮食,正好就可以拿来充军粮了。不用怕围攻城寨却久攻不下,会因此而断粮。”

上一页 《宰执天下》 下一页